古代官员退休那些事:退休年龄一般人达不到,告老还乡不等于安全

云帘逸仙 2024-09-28 14:50:43

文|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退休是现代人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但在古代,退休却是一个奢侈的概念,对大多数官员来说,退休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官员们的退休年龄高得吓人,很多人穷尽一生也未能等来退休的那一天。

即便侥幸告老还乡,也未必能安享晚年,因为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退休并不意味着安全。

权力的更迭,朝局的变幻,都可能让退休官员卷入危机。有的人甚至因此丢了性命。

古人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退休条件的严苛,到告老还乡的风险,再到退休生活的种种滋味,我们将一一探寻。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在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一般为70岁,古人常说“古稀之年”,指的就是70岁。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如果官员的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奉养,那么官员就可以提前退休,回家尽孝。

再比如,如果官员卷入了斗争,或者在考核中不合格,也可能被迫提前退休。

还有一些官员,因为身体衰老,不得不提前离开岗位,不过,最关键的退休条件,还是皇帝的个人意志。

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如何呢?这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呈现出一个由少到多、享受层级由上及下、覆盖面由寡至众的趋势。

在唐宋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以享受半俸,也就是一半的薪水。

到了明代,官员的退休待遇降到了最低点。而到了清代,连下层士兵也开始有了退休待遇。

不过,这些制度性规定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完全落实到位,毕竟,古代社会,皇权至上,制度的执行力度总是差强人意。

那么,官员退休的手续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官员需要主动向皇帝提出退休申请,有时候需要提两三次。

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批准,如果一个官员到了70岁,还不主动提出退休,那么很可能会被弹劾。

在古代,做官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如果你年事已高还赖在位子上不走,就会被视为不知进退。

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有的官员做官多年,已经形成了职业病,退休后仍然改不了官僚作风,把家里当衙门,对家人颐指气使。

有的官员退休后失去了权力,生活陷入困顿,每天愁眉苦脸。

但也有不少官员,退休后过上了悠闲自在的日子,或者回归田园,与亲人相守,享受天伦之乐。

还有一些官员,退休后仍然心系国事,或建言献策,或教书育人,发挥余热,贡献社会。

说起古代官员的退休生活,就不得不提一些著名的退休官员。

比如东汉时期的陶渊明,他在任彭泽县令时,就因为不愿意迎合上级,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

他回到家乡,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再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在朝为官四十余年,德高望重。

晚年告老还乡,在洛阳城南的陟屺亭,喝酒赏花,写下了“芳树已寥落,孤云独去闲”的著名诗句。

以上内容参考自人民论坛网2023年6月18日关于“古代官员多少岁退休?退休后都干些啥?”的报道

在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法治社会,官员的退休有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但是,古代官员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那种退休后仍然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的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思考。

毕竟,人生到最后,回首走过的路,最宝贵的不是你获得了多少荣华富贵,而是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古代官方的休假制度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士大夫”。

他们是古代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文化的传承者,是社会的引领者。

当他们告老还乡,退休归隐时,却往往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怀和使命感,在家乡继续发光发热。

这些士大夫,怀有一种济世情怀,视天下为己任,他们深知,自己虽然退休了,但仍然肩负着社会责任。

这种情怀,源自他们独特的价值追求——“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大夫的人生目标,他们相信,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把家庭管理好,才能进而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这种价值追求,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独特精神特质,即使退休还乡,他们也没有放弃这种追求,而是在家乡继续践行着。

在古代社会,家族和宗族是基层组织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在宋明以后,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壮大和宗族组织的发展,家族和宗族的作用更加凸显。

士大夫们退休后,往往会依托家族和宗族,开展各种地方公共事务。

比如,他们会主持修缮家族祠堂,加强宗族成员的凝聚力,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宗族议事、教育后代的场所。

最早的休假制度,要追溯到汉代,汉代实行“五天工作制”,每逢“沐日”,官员可以回家休息。

到了唐宋时期,古代官员的假期达到了顶峰,唐代有诸多节日假期,加上平时的休沐,官员每年可以休假百余天。

宋代的休假制度就更加完善了,各种节日假、例假、婚丧假等应有尽有,官员的工作可谓相当“清闲”。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休假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这种休假制度的变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化,在皇权相对较弱的时期,官员享有较多的休假时间;而在皇权强盛的时期,官员的休假时间就会减少。

除了休假制度,古代官方在人口政策上也有诸多举措,在古代农业社会,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以上内容参考自民生周刊2023年9月18日关于“古人退休还乡三辨”的报道

因此,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人口的增长,为了鼓励生育,古代官方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如,他们会提倡早婚,认为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到了这个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子,再比如,他们会对多生孩子的家庭进行物质奖励。

古代的房价变迁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放在当下,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共识。

可是,在中国古代,房子真的只是用来住的吗?其实不然。

纵观中国历史,房价的涨涨跌跌,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变迁,先说说汉唐时期。在这个时候,房价是相当便宜的。

据史料记载,在汉代的时候,一个普通的打工仔,只需要一两年的工资,就能在城里买一套房子了。

到了唐代,情况也差不多。虽然唐代的城市化水平比汉代高了不少,但房价还是很便宜。

据说,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洛阳买了一套房子,总共才花了几十贯钱,这个价格,放在今天,大概相当于几万块钱吧。

但是,到了北宋时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市化水平空前提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据史料记载,在北宋的首都汴梁,一个普通的房子,价格都在千贯以上,这个价格,放在今天,怕是得上千万了。

更夸张的是,有些豪宅的价格,甚至高达数十万贯!在这样的房价面前,普通的打工者就算一辈子不吃不喝,也未必能买得起房。

到了明清时期,房价出现了一些变化,明清时期的房价比宋代要低一些,但也不算便宜。

据估算,在明代的北京,一套普通的四合院,价格大概在几十两白银左右,这个价格,大概相当于一个普通官员一两年的薪水。

到了清代,北京的房价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北京城的内城,也就是皇城附近,房价反而比外城要低。

这是因为,在内城买房,是有很多限制的,比如,你不能随意装修房子,不能擅自改变房屋的结构等等。

而在外城,这些限制就少了很多,再加上外城的交通、商业等各方面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房价就被推高了。

清代中后期,在北京的外城,一套普通的四合院,价格已经达到了几百两银子,这个价格,已经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了。

以上内容参考自澎湃新闻2024年8月19日关于“古人多少岁退休?”的报道

看完了这些,你是不是感觉,古代的房价变化,和今天好像也没什么不同?涨涨跌跌,背后都是经济的变迁和城市化的进程。

结语

纵观古代官员的退休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退休对大多数官员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高昂的退休年龄,严苛的退休条件,让许多人穷尽一生也未能等来安享晚年的那一天。

即便侥幸告老还乡,也未必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因为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退休并不意味着安全。

权力的更迭,朝局的变幻,都可能让退休官员卷入危机,甚至丢了性命,这些故事,让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梦想,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但我们要记住,真正的幸福和安宁,从来不依附于外在的条件,而在于我们内心的修为。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