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孔继宁向老师请假,老师们才知他竟是伟人外孙

容史百年 2023-10-31 02:14:00

1976年,毛主席逝世,一个学生向班主任请假:毛泽东是我外公。直到此时,他的老师们才知道,这个谦逊有礼的学生居然是毛主席的孙辈后代-孔继宁。

孔继宁身世显赫,他的祖父是开国中将、原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孔从洲;父亲是国防科工委的干部孔令华;外祖母是贺子珍;母亲是李敏;而他的外祖父正是毛主席。

1962年10月,孔继宁出生于北京。作为毛主席的第一个孙辈成员,孔继宁的出生给十余年前经历丧子之痛、已经接近古稀之年的毛主席带来了许多欢乐。

不过考虑到贺子珍晚年一个人孤苦伶仃,毛主席同意在孔继宁6个多月的时候去往上海,与外祖母一起生活。

从此,小小年纪的孔继宁开始往返于上海北京之间,特别是在他上小学之后,每年放假他都要被接到外祖父那里生活上一段时间。

众所周知,毛主席特别宠爱李敏,这是他一手带大的女儿,他也将这种爱传递到外孙身上。

在孔继宁假期到北京居住的时间里,即使工作再忙,毛主席都要抽出时间陪他一起玩耍、学习,特别是经常给他讲英烈的故事,讲革命的故事,教授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孔继宁非常崇拜和喜爱自己的外公。在旁人眼里,外公是伟大的领袖,而在小继宁这里,外公还是无话不说的朋友,是慈眉善目的长辈,是启迪心灵的师长。

在毛主席的晚年,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即使他的儿子毛岸青想见他一面都非常困难,孙子毛新宇更是很少见过他。

从这个角度来看,孔继宁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

孔继宁后来到北京读书,成为北京一中的一名学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他是以普通学生身份入校的,因此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身世。

孔继宁在学校里遵章守纪,刻苦学习,对老师和同学都彬彬有礼,填写表格和统计信息时家庭出身一栏始终写着“工人”,因此没有谁会将他和毛主席联系在一起。

1976年过年时,孔继宁去看望外公。当时毛主席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外孙的到来让他非常高兴,他拉着孔继宁的手问东问西,反复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继宁不停地点头,出于自己假期作业任务重和不过多打扰外公休息的考虑,他没有待多久就走了。谁知,这竟然是孔继宁最后一次见到外公。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全国人民听闻噩耗,都陷入到巨大的悲痛之中。

当时,孔继宁在读高三,家里人来学校找他,告诉了他外公已经去世的消息。孔继宁顿时觉得天晕地眩,眼泪如断线的珠子,不停地流了下来。

当孔继宁去找班主任请假,班主任问其原因时,才知道他的身世竟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外孙!

孔继宁独自一人去了医院,他满脑子都是和外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倒流,甚至能够永远定格在昔日的某一个瞬间。

从此以后,外公与他将阴阳两隔,他对外公的所有思念将永远留存在心底深处。

追悼会之后,孔继宁化悲痛为力量,将对外公的哀思化作了学习的动力。后来,孔继宁如愿进入部队工作,在这里追寻外公曾经走过的路。

孔继宁在部队吃了不少苦,每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都会想到外公曾经给他讲过的革命英雄故事,他都会想到外公领导党和军队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所克服的艰难险阻,身上便有了无穷的力量,为他攻坚克难提供了助力和支撑。

孔继宁退伍后,恰好赶上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调整,他勇于突破自我,发扬革命先辈敢闯敢试的作风,毅然决然做出下海经商的决定。

起初不少亲戚朋友反对这个决定,认为凭借他的才华和身世,在体制内稳步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何必非要走一条异常艰险之路呢?

孔继宁可不这么认为,他特别爱读外公的诗词,尤其喜欢这么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孔继宁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到了自己这一代手里,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做时代的弄潮儿,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继承外公的遗志和家风。

确实如孔继宁所讲,在商场如战场的环境中,他坚持诚信待人,诚实做事,始终敬畏法律,坚持回馈社会,很快立稳了脚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孔继宁身上流淌着毛主席的血液,但从来不以此盛气凌人,以此捞取资源,相反,他平易近人,坚持“吃亏是福”思想,与他人经济往来和合作中坚持合作共赢,甚至主动多为对方考虑。

在他的身上,能分明看到毛主席博大胸襟和伟大精神的传承。

孔继宁在工作之余,致力于弘扬毛泽东思想,宣扬红色文化,为增强全社会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