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压力是有的(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64篇原创
3月4日,房企产龙头企业万科遭遇股债双杀。截至当天收盘:
万科多只境内债价格下跌,其中“22万科06”盘中一度触发临时停牌,跌幅约36%,“21万科04”跌超19%,跌幅相对较小的“22万科02”也跌超8%;
万科A股跌了4.67%,收于9.43元/股;港股跌幅更大,跌超7%,收于5.6港元/股。
万科遭遇“股债双杀”,或与某些小作文有关。
市场传闻,万科与某些贷款机构,就非标债务展期进行谈判“被拒绝了”,“万科欠新华资管的100个亿想展期”等。
让人意外的是,3月3日,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资产”)已紧急辟谣,依然未能阻止3月4日万科在资本市场遇冷。
01
万亿资管公司第一时间辟谣,万科沉默,投资者着急。
3月3日上午,新华资产发布声明,否认市场传闻,称是“不实信息”,并表示万科与一直与公司保持正常的业务合作。同时强调了万科是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也支持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新华资产是国内首批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其资管规模超万亿。这份声明既进行了辟谣,也表明了态度和信心。
奇怪的是,截至3月4日收盘,万科并未针对市场传闻做出回应。有投资者破防,质问董秘为何不作为。
或许目前万科并未料到传闻的杀伤力,加之3月1日才发布了《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2024年付息公告》。
该公告披露,将如期支付债券22万科01(发行规模8.9亿元)、22万科02(发行规模为11亿元)的利息。
02
这并非是万科首次因传闻而遭遇债市异动、股市下跌。
去年10月底,同样因为小作文,导致投资者发问:“公司的美元债大跌是否因为偿付能力出现问题”。彼时万科进行了辟谣。
从此前的财报数据来看,万科仍保持了不错的流动性。
截至2023年6月底,万科的货币资金为1221.8亿元,对于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为2.7倍;此后进行了2022年度股息分派约80.6亿元,截至2023年9月底,其货币资金下降至1036.8 亿元,对于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为2.2倍。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万科的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占比14.8%,较年初下降5.7个百分点。
同时,去年前三季度,万科先后还发行了20亿元的3年期中期票据和20亿元的3年期公司债券,发行利率仅为3.07%和3.10%,其境内新增融资综合成本约为3.64%。
这些数据相对于绝大多数房企来说,表现都相当不错。
不过,万科三季报显示,期末其净负债率有所增长,由2023年6月底的49.5%增至53.9%。
需要注意的是,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万科境外债余额约32.25亿美元,一年内到期的境外债约12.3亿美元,2024和2027年分别是其境外债的偿债高峰期;其境内债余额约为640亿元,一年内到期境内债约240.8亿元。
另外,今年3月,万科有一笔约6.3亿美元的境外债到期。澎湃新闻报道,万科此前曾表示,将通过自有资金、境外主体分红回购以及银团贷款来偿还。
总结来说,债务方面,万科今年的偿债压力不小,但从2023三季报数据来看,其现金流能够覆盖短债。
尽管如此,去年四季度以来,万科已相继出售了悦榕庄等酒店管理权、上海七宝万科广场以及旗下公司股权等。似乎在进一步为“安全”“稳定”做准备。
03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销售和市场信心的恢复。
这也是目前房地产行业和房企们普遍面临的难题。
去年8月底,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就曾感慨“目前市场已经跌过头 希望政策能尽快落实到位”;10月其再次发出呼吁“市场短期存压力,长期要有信心”。
去年以来,“松绑”楼市的利好消息不断。但从销售数据来看,市场信心的恢复还需时间。
据克而瑞、亿翰智库等机构发布的今年1—2月百强销售榜单来看,百强房企销售情况同比仍在下降。
据榜单测算,房企百强今年1月、2月全口径销售金额单月分别同比减少46%和63%;单月销售面积分别同比下滑40%和60%。两个月累计销售金额约4544亿元,累计同比减少50%。
万科的情况也不例外,不过好于百强房企总体业绩表现。
截至目前,万科仅公布了今年1月的销售数据,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25.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5%;合同销售金额194.5亿元,同比减少32%。
开源证券研报直言“从数据端来看,市场仍在寻底”。
正因目前的行情如此,无论是传闻还是小作文才能轻易让市场和投资者动摇。
早在2018年秋天,万科率先发出了“活下去”预警。彼时不少黑马房企还在全力冲刺千亿规模。很遗憾,房地产周期转换,叠加三年疫情的黑天鹅,一些房企确实没能活下去。
如今,利好的政策仍在持续推出。
2月底,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但对于万科们而言,目前销售端仍压力大,偿债更要早做准备,“活下去”仍是摆在眼前需要跨过去的槛。
本文未注明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财报,特此说明和感谢!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