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B21,我国预警机视距仅120公里?或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防空压力

解析冷知识 2023-12-28 22:52:06

2023年11月,常年受人关注的诺斯洛普·格鲁曼B-21 “突袭者”隐身战略轰炸机终于进行了首飞,其延续了诺斯洛普·格鲁曼B-2 “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宽体机身,并缩小了尺寸。

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上某些所谓“军事爱好者”开始了其自己的担忧——“诺斯洛普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的出现,又对我国的预警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来历不明的自信

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并不新鲜,从2022年12月2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第一次展示其新一代隐形轰炸机B-21“突袭者”时,就已经有过类似的发言出现过。

甚至在当时的论调更加可怕:

“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的RCS面积一定已经缩小到了B-2‘幽灵’隐身轰炸机的10%以下,这样的状态下,我国的预警机只能在120千米以内才能发现。”

怎么说呢?从过去的历史来讨论这个问题也许更合理一些——众所周知,美国在战略轰炸机的技术路线上选择了“隐身为王”路线。

B-2“幽灵”与F-117“夜鹰”隐身轰炸机正组成编队

这条路线的核心在于,通过加强飞机本身的“隐形能力”,这种“隐身性能”会带来更强的突防能力,意味着可以躲避雷达的探测进而增强轰炸机本体的突防能力,而突防能力的提高更意味着更高的轰炸命中率。

严格来说,这条技术路线从一开始就有着明显的隐患——“隐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付出许多代价,从航速、制造成本、武备上都会深受其隐身能力的限制。

而且“隐身能力”也不是万能灵药,早在1999年,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中,作为当时最为新锐的F-117 “夜鹰”隐形轰炸机被老旧的S-125防空导弹击落,在那个时点“隐形轰炸机不会被发现”的神话就此破灭。

当然,从美国的角度上来说,其绝不会想要轻易地放弃一条刚做完的主要技术路线。

所以美国选择了继续押宝隐身技术。

美国为下一代的战略轰炸机B-2“幽灵”也选择了“隐身”作为其设计核心,甚至为此不惜在战略轰炸机进入“导弹时代”的21世纪逆向行车,将B-2“幽灵”设计为一种不能使用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

B-2可以使用的AGM-158A JASSM-ER导弹很久以后才问世测试

而在2023年11月,美国首飞了B-21 “突袭者”战略轰炸机后,也可以看出美军确实决定继续押宝推进“隐身”路线。

吊诡的数据来源

然而,美军的押宝是一回事,所谓“预警机对B-21‘突袭者’的视距只有120公里”的数据又是另一回事:

出于对美军新锐技术的好奇,曾有许多民间的“军事爱好者”对B-21 “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的性能颇为好奇。

但与民间爱好者好奇相对应的是:

一向在“军事透明领域”自吹自擂的美国官方似乎刻意在抬高调门宣传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性能上十分强力”的同时,又对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机体的实际性能与具体情况三缄其口,拒绝透露任何信息。

说到这里,不免又要引起一些怀疑,既然美国官方从来都对B-21的机体性能数据三缄其口,而我国雷达预警机使用雷达的具体参数也从来都属于机密范畴,这些信誓旦旦说“视距只有120公里”的人又是从哪得来的数据呢?

B-21“突袭者”的使用想象图

我们不妨引用一段原文:

……即使说B21的RCS (目标散射截面积)被缩小为B2的十分之一也不夸张,根据原料敌人较宽的原则,假设B2的公称0.1的雷达反射面为真,则B21的RCS被缩小为0.01。

预警机对B21的探测能力其0.01的RCS对防空体系意味着什么呢? 假设一架预警机对RCS的目标探测距离为600公里,该目标RCS减少到十分之一,即1,则该预警机的探测距离减少一半,为300公里。 当该目标RCS减至百分之一,即0.1时,该预警机探测距离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为200公里。 如果这个目标的RCS减少到千分之一0.01,这个预警机的探测距离就会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120公里。 由此可见,B21对预警机常用的LS、UHF波段雷达的隐身效果有较大提高,但对通过共振效应发现目标的米波雷达影响不大…

从以上的这些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B-21‘突袭者’的RCS数据”、“预警机的探测能力”、“RCS减小后探测距离的衰减”……这些牵扯到技术细节的数据,全部都是假定且毫无根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预警机对B21的视距只有120公里”本身就是个谎言。

并非毫无代价的隐身

而且“隐身能力”的提高并非毫无代价,早在前文中就提及过,“隐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付出许多代价,从航速、制造成本、武备上都会深受其隐身能力的限制。

从1993年至今,平均采购单架B-2“幽灵”隐身轰炸机的价格并分摊研发资金,其单机成本超过了20亿美元。

要知道这价格甚至比在21世纪初建造1艘海军9100吨排水量的阿利伯克IIA级导弹驱逐舰的价格(17.4亿美元)还高,而且这还是不算其日后服役时的检查维护等费用的状态。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以美国这般豪横的国力、偏重空军发展的心态双双加持之下,也只敢采购与维持21架B-2“幽灵”战略轰炸机的机队编制。

不是B-2“幽灵”用不起,着实是B-52H更有性价比

而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一款又是“十年磨一剑”的新锐轰炸机,B-21“突袭者”的研发成本并不低。且其“更紧凑”、“更小”的机体内却要容纳不逊于B-2“幽灵”的武备与维持与之相近的航程,其投入更不可能低。

而我们即便为美军打开“金手指”让其能够抛开成本问题,谈回B-21“突袭者”本身的性能,其实对于我国而言也并未达到“无法对付”的程度。

在战术空军与战略空军领域一直有一个被称为“死结”的问题存在。

越是先进且高精尖的飞机,就越无法离开后勤保障,而为了满足后勤保障的需求,武器的维护保养工作需要的设备与设施也更多更复杂,反之亦然。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服役数十年的B-2“幽灵”隐身轰炸机,历经了长时间的优化,后勤保障体系也仍然是“依赖于大型后勤场站”,直接导致了其“飞行起点”往往变得非常固定。

在美国过去所针对的那些对手而言,也许这个问题并不要紧——毕竟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是地区大国,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根本缺乏从高空甚至低轨上进行预警的能力。

但若是对手换为我国,这就将成为所有押宝“隐身”能力飞机战略决策者的噩梦。

飞机虽然拥有极高的战术机动性,但用于维持这些飞机的油料、补给、技术人员不可能脱离飞机存在,而用于飞机起降的机场也不可能自己长腿跑掉。

2021年,B-2“幽灵”轰炸机冲出跑道的卫星图像照片

这些东西即便伪装,也终究只能短时间欺骗位于高空或低轨的侦察卫星,长久下去仍然会被发现。

在这一死穴的制约下,讨论B-21“突袭者”到底能不能“不被发现”或“不被摧毁”本身就很莫名其妙。

总结:

毫无疑问,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作为一型美军刚刚首飞新战略轰炸机确实需要引起重视,它也确实有可能对我国的防空产生一定的冲击。

但对敌人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应该无限的拔高其技术性能,更不意味着应该妄自菲薄或者举手投降。

毕竟,在军事装备的研究上,唯物、客观、科学的分析才是正途所在,而非依靠欺骗、臆测与满口胡言的“假设计算”进行论证。

参考资料:

【1】防务新闻网《即将到来:神秘的B-21将要亮相》

【2】诺斯洛普·格鲁曼官网《您需要了解的诺斯罗普·格鲁曼 B-21 “突袭者”》

【3】诺斯洛普·格鲁曼官网《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美国空军推出了世界首款第六代飞机--B-21 “突袭者”》

【4】大众科学网《新的B-21 “突袭者”及其前身隐形轰炸机一览》

【5】坦克装甲车辆《“超级蝙蝠”——美国隐形战略轰炸机扫描》

【6】澎湃新闻《观察|美高调公开B-21新型轰炸机,意在威慑和警告对手》

【7】兵器装备工程学报《面向效果的机场跑道打击方案评估方法》

【8】环球网《现场画面曝光!美军B-2轰炸机冲出跑道开进草地,起落架还断了》

【9】飞航导弹《美俄战略轰炸机作战样式与作战能力研究》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