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言:“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庄严自己,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别人的尊重并不一定能同等地的换来他人的尊重。
别人的不尊,像一把无形的利刃,刺向我们的尊严,干扰我们的平静的内心。
倘若我们困在其中,最终我们的生活也会面目全非。
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遇到那些“不尊重”你的人时,不用翻脸!当我们能做到不争、不理、不怒时,我们就赢了。
1
不争,以退为进
《道德经》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的法则是使万物各得其所,而不加伤害,人道的法则是做事顺应规律,不与他人争夺。
遇到不对的人,不对的事,学会不争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著名词人苏轼屡次被章敦陷害,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生飘零四海。
他在到儋州之前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棺木。
但是后来苏轼遇到大赦,皇帝召他回京。
章敦怕他打击报复,让儿子写了一封信,希望苏轼可以网开一面。
苏轼只说了一句:更说何益。
此言一出,章敦自惭形秽。
苏轼不想和章敦争,因为还有更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他。
不争,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和小人纠缠太久,我们自己也可能会变成小人。
所以,学会不争,就是放过自己,也是放过别人。
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羞辱,不争也是一种人生格局。
痞子作家”王朔在《我看金庸》一文中,对金庸的小说进行了犀利批评,将金庸与香港四大天王、成龙以及琼瑶等并列为“四大俗”。
然而,金庸先生并未为此感到气愤,反而以一颗平和的心回应道:“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期望太高了些,是我能力所无法达到的。由于才华有限,那是无可奈何的了。”
对于“四大俗”之称,金庸更是表现出大度:“不叫作‘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言辞留有余地。我与王朔先生并未有过面,若日后有机会在北京停留一段时间,期待能通过朋友的介绍与他相识。”
面对他人的怨言,金庸却以德报怨。
这番话不仅打动了素来自负的王朔,也让他深感惭愧:“与金庸相比,我确实应该反思。”
两人格局大小,显而易见。
正是因为有不与人争是非、争高下的胸怀,金庸才能成就华语武侠世界最伟大的奇迹。
人生在世,纷纷扰扰太多。
别人的闲言碎语,恶语相向,像重拳,狠狠地砸在我们身上。
当我们无动于衷、置身事外时,拳头自然打在棉花上,这是一种防御,也是泰然自若的人生高度。
这种格局,如山巅的松树,即使风雨袭来,也依旧傲然挺立。
争一争,气伤身;退一退,方宁神。
2
不理,沉默是金
在这嘈杂的世间,各种非议和诋毁总是在不断地挑战着我们的底线。
古人常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这暗箭,往往就是那些隐藏在表面尊重下的不尊重,那些悄无声息中伤害我们的“小人”。面对这样的不尊重,我们往往会与之辩论,想要为自己正名。
但正如一句俗语所言:“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与小人争辩,往往只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与其陷入自证的陷阱之中,不如置之度外。
历史上著名军事家韩信,在年少时,常被乡里无赖欺负。
有一天,一个无赖当众拦住韩信的去路,嚣张地要求他要么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要么就杀死他。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羞辱和挑战,韩信选择了沉默,选择了从无赖的胯下钻过以保命。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解,甚至有人嘲笑他胆小、怂人一个。
但韩信却不为所动,他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几年后韩信成为了威震天下的大将军。
当他再次回到故乡时,那个曾经羞辱他的无赖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他以为韩信会重重地报复他。
但却出乎意料,韩信不仅没有报复无赖,反而赏赐了钱财,让他安稳度日。
面对从胯下钻过的奇耻大辱,韩信没有和常人一样以牙还牙,反而沉默,漠视一切。
正所谓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和粗鄙之人讲道理,争是非,无异于对牛弹琴,大音希声,不如一默。
这个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用卑鄙者的手段对待他们的下流,脏了自己的手,也污染了自己的心。
在生活中,小人总是擅长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此来博得眼前之利。
而君子总是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面对羞辱,君子可以垂唾自干;面对诽谤,他们可以犯而不校。
人生在世,时间和精力总是宝贵的,有心之人的猜忌和羞辱只会消耗自己的能量。
万言不如一默,不理睬是反击的最好方式。
如果沉默是金,那就用沉默面对敌人的高歌。
3
不怒,放过自己
俗话说:“怒者,心之奴也。”
一个人如果成为情绪的奴隶,那么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他被心魔牵着走。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糟糕的人糟糕的事,与其怒不可遏,两败俱伤,倒不如冷静下来,从愤怒的漩涡抽身。
没有什么,比烂人烂事更费心伤神;也没有什么比无端怒气更使人两败俱伤。
有个年纪大的妇人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
有一天,她找了一位高僧求助。高僧听完她的烦恼后,便领她进了一间房子,然后就离开,把门给锁上了。
妇人气得火冒三丈,开始拍门叫骂,可高僧好像根本听不见。
她骂了半天,结果高僧还是一声不吭。见高僧不理,妇人慢慢安静下来反省自己。
片刻过后,高僧再来问她还生气吗?妇人咬牙切齿地说:“我只是自己生自己的气,这有意思吗?”
高僧告诉她,生气就像在自己的心里种了根,越挣扎越痛苦。然后他又走了。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问她还生气吗?妇人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生气了,这么气自己没好处。”
高僧笑了笑,说她终于明白了。于是他又离开了。
最后,高僧再次来到门口,妇人问他气是什么?
高僧拿起茶杯,把茶水都倒在地上,说:“就像这杯水,洒在土里便没了。”
妇人恍然大悟,原来生气是毫无意义的,只会让自己更难受。
诚然,我们的生命正如高僧手中的茶水一样短暂,到最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
人生如戏,我们都是戏中的演员,他人的不尊重或许只是这出戏中的一个情节,争执和怒火只会让我们遍体鳞伤。
有道是“风过无痕,水过无波”。
当我们将那些不尊重的言行看淡时,所有烦恼都将如风般掠过,不留痕迹。
因此杜预告诫我们“辱不灭人,灭于纵怒,大辱加于智者,寡焉。”
外界的屈辱并不能毁灭一个人,但纵容心中的怒火会。
真正的智者总是有净化怒火的能力,宠辱不惊,气定神闲。
我们身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质疑、否定我们的声音从来不少。
愤怒,是为外界的愚蠢行为买单,它更像是从心头生出刺,再一次加深外界带来的伤。
与其为别人种下的因果买单,倒不如宽心自慰,寻求自身保护,更求得自身的安宁长乐。
气一气,怒伤身;缓一缓,笑常开。
人的一生,风风雨雨,起起伏伏。
不尊重是外界的态度,我们无法改变,看透多少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看轻多少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会放下,不争抢,不理睬,不愤怒,即使我们的人生历经千帆,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不争”,是宽容与智慧的交融。无论他人态度如何,我们都可以宽容待之。
“不理”,是洞察世事的超然。即使外界的言语刺耳,我们仍可超然物外。
“不怒”,是内心的修炼与升华。任凭生活的风浪再大,内心依然波澜不惊。
当有人不尊重你时,不理、不争、不怒,便是最好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