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必盛唐。
在唐代诗选家殷璠所著的《河岳英灵集》中,精选了盛唐24位诗人234首诗,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崔颢、常建、储光羲、綦毋潜等人均在列。
然而在这些顶尖诗人中,还藏着一位似乎不是那么有名气的诗人,他就是王湾。
殷璠(fán)对王湾的评语是:
“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所有众制,咸类若斯,非张、蔡之未曾见也,觉颜、谢之弥远乎!”
评语中的“张燕公”即玄宗宰相张说,为一时文坛领袖,就连贺知章、张九龄、王翰等人,也多得张说点拨。但他对王湾的这首诗却是推崇备至,甚至手书以后,悬挂于政事堂中,每每向僚属展示华彩诗篇时,都会以这首诗作典范。
殷璠更是评价说,王湾的诗作,基本都这样优秀,不仅连东汉蔡邕、西晋张华也未有这样的手笔,即便与颜延之、谢灵运相较,也更显高远。
晚唐诗人郑谷读到这首诗后,曾言:一句能令万古传!
我们都知道,张说文章写得好,可诗与盛唐其他大家比,并不是很出众,之所以他能为一时文坛领袖,多半和他显赫的地位有关。
然王湾的仕途却不通达,始终为下僚,他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他的诗才的确不一般。
史书中关于王湾的记载并不多,仅知他于公元712年进士登科,初授荥阳县主簿,五年后马怀素升昭文馆直学士,玄宗命他修书,因马怀素慕王湾之名,召为编撰,书成后,王湾调任洛阳尉。
王湾一生多往来于吴楚之间,因此便写下了那首名传千古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殷璠在著《河岳英灵集》时,录此诗诗题为《江南意》,特别强调了颈联之句。
“北固山”在镇江,山巅有甘露寺,始建于东吴,寺额为张飞亲笔所书。在甘露寺的背后,还有一座“相婿楼”,即多景楼,又称“北固楼”。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孙权为了显示诚意,想要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周瑜为此定下美人计,企图趁刘备过江,将其扣为人质。
不过此计为诸葛亮所识,暗中早有安排。
而吴国太相婿就是在多景楼内,见过刘备后,就决定把女儿嫁给了他。与刘备同行的赵子龙依诸葛亮锦囊妙计,助刘备成功逃脱,所以就有了那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然,这些情节多为《三国演义》虚构,而北固山却也因此增色不少。
下面我们在深入解读一下这首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题中的“次”,在古文中作“暂时停泊”解,所以首联诗人先交代了背景,乘着小舟航行在青山绿水间,虽是异乡羁旅,但也被眼前的美景所惊艳。
从诗意中看,诗人本次出行,当是在冬末春初时节,新草萌绿,江水乍暖,正是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因遇涨潮,故远远望去,这江水已经与两岸齐平,视野非常开阔,同时又是顺风,所以小舟行进得很快。
但诗人在诗中用了“风正”一词,颇有深意,说明此时不但风顺,风还很柔,不然风帆就不会悬下来。如果风太急,小舟不会这么稳,诗人也无法站在舟中安然赏景。
即和风煦日,小舟虽快,但不摇晃。
所以这个“正”字用得很巧妙,也很精准,不但体现了当时的行舟环境,也从侧面展现了诗人当时的状态。
首联和颔联都是写景,不同的是,颔联之句取象更为宏大,能令人对小舟顺流直下,纵观两岸之景感同身受,如同读诗人亦在舟中。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之句就是经典中的经典了,首先一个“生”字用得极为生动,虽然与“升”同意,但所表达的意境却大不相同。
生者,见新,暗夜之中,红日藏于海平面之下,随着星辰渐没,东方破晓,霞光一缕一缕迸射,这个过程犹如新生,而不是缓缓抬高那样单调。
和“入”字相衬,这个“生”字就更绝。
“生”之缓慢,“入”则忽然,好像从残腊之寒,一下就感受到了暖暖的春意,可新年未至,便有了某种时光飞逝之感,与小舟扬帆,于江上飞驰之景相融,怎能不令人慨叹!
所以在尾联,诗人便有了乡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家书该送往什么地方呢?北归的大雁会途经诗人的家乡洛阳,所以诗人把这份思乡之情寄托在鸿雁身上,希望它能为自己代传尺素,让亲人知道自己安好,勿念。
就是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却无华丽辞藻的诗,轻描淡写便入了人心,久久不能忘怀。因此,这样的诗才叫经典,才可称:一句能令万古传!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