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还有用蚌壳做豆皮的吗?

汉声事 2024-07-19 09:33:06

用一块少一块

身边好吃佬说,汉阳好几家豆皮老店还在用蚌壳做豆皮。立马想去!

豆皮,武汉过早界的桂冠,技术含量最最高,磨浆炒码糯米调味,现炕蛋皮,步步是细节。手艺难学,出品又慢,随着老师傅先后退役,吃到味正的豆皮越来越难了。

豆皮制作过程中,最炫目的就是老师傅手里那块蚌壳。

摊蛋皮、切豆皮,蚌壳的弧度贴合铁锅,手感轻盈,于烈火高温刹那间庖丁解牛,把这项堪比火中取栗的手艺玩出了几分潇洒。

2006年“豆皮大王”老通城(老店)闭店,江湖传闻,几位师傅带走了店里的蚌壳,从此行走武汉大街小巷,开枝散叶。

热衷传承老味的汉阳,尤其藏龙卧虎。

汉阳大道边的曾记豆皮大王是曾家兄弟伙开的。每天早上,兄弟几个穿着袍子,人手一把蚌壳,围着一口大锅,轮番上阵操作。

兄弟几个都过了六十了,他们说,年纪大了,翻锅费劲,几个人一起换着搞。排队的熟客就在铁锅边和爹爹们聊天,并不着急。

曾家上一辈的曾志成是老通城豆皮大王高金安的弟子,从前一家子都在老通城当豆皮师傅。现在他们手里的蚌壳,据说是1990年代老通城传下来的。

曾老大手里的蚌壳薄得透光,泛着莹白色光芒,花纹完全消失,上边还有破洞。他每次摊完蛋皮,要小心翼翼地放在碗里,泡水里保养。

曾老二,手里的蚌壳同样是莹白光泽,也有破洞,多一块橘黄色的光斑,竟有些好看。

厨房里还有一个桶,里头全是蚌壳。曾老大说,那都是钓鱼的食客送来的,能用但不好用,丢了可惜。

“我这蚌壳,我在老通城的时候就在用。”曾老大说。1990年代,老通城的蚌壳由专职采购远赴山东挑选,个头不能大,年份不能久,得薄,蚌壳买下来,取如刀刃般锋利的一边,到店要再打磨。

曾记豆皮蛋皮偏软,糯米用卤水调味,卤料是传统老通城做法,肉丁、笋丁、香菇丁,无其他添加,鲜香。

蚌壳是摊蛋皮的铲,也是切豆皮的刀,他说海边的蚌壳每天泡盐水,身躯软,像一把薄剑以柔克刚,和铁锅硬碰硬不易碎,手上劲道略过也不会戳破蛋皮,做出来的豆皮永远是完整的。

西大街豆皮大王老板手中的蚌壳呈蒲扇状,他左右轻轻扇动,一大片蛋皮就完美摊成,再把糯米铺好,翻锅,蛋皮封边,滋滋作响,豆皮出锅。

走近看,蚌壳油润,颜色晶白,上边六七道美妙弧线,阳光反射如彩虹。

老板名叫陈志刚,原来也是老通城的豆皮师傅,2006年老店闭店,他带走了店里的一箱蚌壳。

“店里不让拿东西走,我说蚌壳我得拿,吃饭的家伙。”老陈手里的蚌壳是老通城2000年代打造的,同样在山东海边买的。

“这种蚌是产珍珠的,也有人买回去放鱼缸里当装饰。”老陈说,他这块蚌壳厚但轻盈,敲起来有嘭嘭声,里头是空心的,拿着干活不累,且弧度更适合大锅。2000年代的老通城锅大,一锅豆皮能出二十四份,大贝壳扇几下就成了。

“这蚌壳现在找不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去找了的。”老陈说,陈晓卿来武汉拍豆皮,听说传统武汉豆皮要用蚌壳做,专门到山东各个沿海城市找,买了好几块带到武汉交给老陈打磨,结果蚌壳太大,很不好用。老陈跟陈导开玩笑:现在海水环境好,蚌长好了。

西大街豆皮大王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豆皮店,我总觉得老陈看着眼熟,原来他1988年开始在老通城学艺,做到2006年闭店离开,正好赶上我在附近读书那几年。

卤料传统,和曾记一样,不加香干,只有肉丁、笋丁、香菇。传统鲜香感,糯米不是简单地撒盐与胡椒搅拌,而是炒制一番调味,吃到嘴里,没有任何一个瞬间是寡淡的。蛋皮火候完美,有的部位酥脆有的部位柔软,咀嚼有层次。

豆皮里加了卤水,买回去用空气炸锅复热味道更好。老陈说他也可以特意做一锅不加卤水的干香版豆皮,还原老通城经典。

车站前路边,黄氏传统豆皮开在一片待拆的房子里,掌锅的黄阿姨52岁,动作温和,手中蚌壳小巧,一下下将蛋液抹晕开,像小时候嫁嫁给伢擦清凉油。

蚌壳是黄阿姨在月湖边捡的,她曾住铁桥村,每天收摊和老公去月湖散步。月湖以前没有绿道,边上裸露着泥滩,蚌壳随便捡,有的壳打开,还有颗亮珠子,她捡回家好几桶。

月湖蚌壳好啊,形状细长,除了摊蛋皮、切豆皮,还能打鸡蛋。壳面有细腻的纹路,做出来的豆皮自带一圈圈美妙涟漪,且个头小,适合小锅。她作为豆皮界为数不多的女师傅,用的锅一锅仅能出四份豆皮。

几桶蚌壳用了三十来年,她的店从汉阳肖家湾搬到铁桥村,又搬到车站前路,只剩几块了。“哎我再也不用它打鸡蛋了。”黄阿姨说,现在月湖边捡不到蚌壳了。

黄阿姨的手艺是在五医院门口学的。店里吃豆皮的老汉阳都说,以前五医院正门有家特别好吃的豆皮店,师傅来自老通城,但店名不记得了,1990年代就拆了。

这家店豆皮便宜,小份五块钱,可以说是武汉最低价豆皮,排队的人好多都是附近上班的外地人,说在这里才喜欢上了武汉豆皮。

这里主打蛋光豆皮,皮偏薄,口感焦脆,调过味的糯米薄薄一层,像薄饼的馅料。她做的卤料比传统豆皮多加了香干、榨菜,调味偏咸口。

周记开在桃花岛,小周师傅手里的蚌壳是黑白配色,花纹极其复杂,一撇一捺一条条奇怪的曲线。

蚌壳是他爸老周传下来的。老周一手掂锅,另一手的蚌壳像醉酒画家的笔,肆意挥洒旋转,蛋液在豆浆上摊成一幅抽象画。

刚出锅的糯米,蚌壳咔嚓咔嚓切好,盖上独有的臊子(新鲜腰花与大葱耗油爆炒),出锅。

老周的手艺是老周爷爷传的,那时候周家住在汉阳鹦鹉洲边,开店做豆皮,豆皮店挨着曾经的鹦鹉洲竹排厂。

“我爷爷就用蚌壳摊豆皮。”以前,放竹排的码头边是细沙滩,很容易捡到蚌壳。江蚌不如海边的厚,更轻盈、锋利,但是易碎,一块用不了几个月。老周说,能把江蚌用几年,说明摊皮功夫已入化境,太极圆转,力度刚好。

他给儿子的蚌壳就用了六七年了,江蚌本是黑色,时间长了磨白了。

周家豆皮在鹦鹉洲的时候就蛮出名了,下班的工人在江边看到蚌壳就带过来,老周一块块用,到现在就剩小周手里一块了。

下图为2018年老周一家三口,当时老周还在掌勺,给儿子教学。

“现在蚌壳不好搞啊。”老周总跟小周说,这块要爱惜用,只能摊皮,不准切豆皮打鸡蛋。

周记豆皮有腰花、鳝鱼、虾仁、牛肉、传统……一共十二种口味。他家豆皮蛋皮金黄,蛋香强烈,糯米不调味,纯靠臊子增味,有人很喜欢,也有人批评背离传统。

“我本来就跟老通城么斯的冇得关系。”老周说网上评论他看了,他本来就是“汉阳野路子搞法”。

“我在锅边从十五岁做到六十岁,到现在每天肩膀疼,也算个野路子里头的老字号吧。”

元记豆皮是从汉阳起家的连锁店,每家门店都用蚌壳,朋友推荐,去他家十里新城总店吃,豆皮大师傅在那。

大师傅姓李,三十六岁,手握蚌壳,翻锅自如,有老师傅的韵味。他说他手里的蚌壳是一个婆婆传给他的,外形和西大街豆皮大王手里的相似,半个蒲扇大小,彩虹纹,切面锋利。

元记豆皮的前身是1990年代十里铺邮局边的一个过早摊,做豆皮的婆婆名叫鲁青梅,找老通城师傅学过手艺,李师傅小时候住豆皮摊楼上,跟婆婆当了徒弟。

婆婆总说做豆皮要传统,按老通城的来就行了。香干不能加,糯米要用黄陂的珍珠糯,头天晚上蒸,沉淀几小时。李师傅现在教徒弟也不敢创新,蚌壳也要还原,他特地在网上淘的一桶海蚌壳。

这家豆皮个人觉得不出错,住得近可以尝试。

///

找齐这五块蚌壳,我立刻跟朋友显摆。

朋友说他前几天在江汉路也看到两家,师傅戴着高帽挥舞蚌壳,好多人拍照呢,“粮道街也有两家。”

随即给我看视频,有的师傅看似动作潇洒,却刮破了面前的蛋皮。

某宝上,河蚌十块,海蚌三十块。我问店家哪款适合做武汉豆皮,店家回复:亲,拍18厘米到30厘米的哦。

曾家老爷子说,“等我们手里头的几块蚌壳垮了,花钱打一块铝做的,就打成贝壳形状,不担心磕坏,几好!”

熟客倒不关心他用什么,只说,“等到那个时候,您家还做不做得动哦。”

武汉夏天热啊,采访时铁锅边一站汗直淌,几位爹爹师傅衣服早已湿透,大口喝茶解暑。

蚌壳算什么,这些大半生操着蚌壳守着锅的老师傅才是宝贝啊。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