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苏-34的挫败与中国歼轰-7A的转型启示
苏-34,这个被俄罗斯寄予厚望的战术轰炸机,以其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一度被视为俄空天军的骄傲。它的最大航程可达4500公里,载弹量惊人,能够携带各种滑翔制导炸弹、空对地巡航导弹等重型武器,犹如一头凶猛的野兽,在战场上肆意驰骋。然而,就是这样一架看似无敌的轰炸机,却在乌克兰的战场上折戟沉沙,损失惨重。
据统计,截至2024年初,俄军已经损失了超过25架苏-34,这对于总共只生产了120余架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些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更是士气上的,是俄罗斯空天军战斗力的一次严重受挫。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34的频繁被击落呢?外界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并非苏-34本身的性能存在缺陷,而是由于俄罗斯缺乏足够的先进芯片,导致精确制导武器产量不足。这使得苏-34的飞行员不得不冒着巨大的风险,挂载着传统的航弹执行低空轰炸任务。
这种说法,无疑揭示了俄罗斯在军事技术上的短板,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战争对于高科技的依赖。在缺乏精确制导武器的情况下,即使再先进的轰炸机,也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战斗力。而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在我们的空军作战序列中,与苏-34定位类似的,是我们的歼轰-7A“飞豹”战术轰炸机。它们同样具备优秀的低空突防轰炸能力和超远的航程作战半径。然而,如果单论生存能力,歼轰-7A可能还不如披挂了1500公斤钛合金装甲的苏-34。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现代战争中,单纯的轰炸能力已经不足以保证战斗机的生存和战斗力。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灵活、更加智能的作战方式。而这一点,或许可以从无人机的身上找到答案。
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的表现,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它们以其灵活的身姿、强大的侦察和打击能力,成为了战场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无人机的航程普遍较差,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战场。而载弹量高达9吨的歼轰-7A,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如果我们将歼轰-7A改装为“无人机母机”,那么它就可以携带大量的无人机执行复杂任务。这些无人机可以像蜂群一样,对敌方目标进行精准的打击和侦察。而歼轰-7A则可以在高空进行指挥和控制,避免直接进入敌方的防空火力圈。
这样的改装,不仅可以提高歼轰-7A的生存能力,更可以大大提升其战斗力。而且,从技术上来说,这样的改装并不是难事。歼轰-7A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达28.5吨,机身有充足的内部空间可以安装智能飞控系统、蜂群无人机指挥系统等作战模块。此前在珠海航展中,中国已经展示过蜂群无人机的“发射平台”,它具有优秀的拓展能力,用在歼轰-7A上正是恰到好处。
当然,这样的改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试验,确保改装后的歼轰-7A能够稳定地飞行和作战。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飞行员和技术人员,让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这种新的作战方式。
不过,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苏-34的挫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军事发展中的不足和短板,也让我们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在未来的战争中,谁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战术,谁就能够占据优势。而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更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不断创新和进步。让我们的“飞豹”歼轰-7A,在未来的战场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飞机没问题,关键是需要大量防区外精确弹药!
胡说八道,扔普通炸弹苏24都浪费,用苏17就可以了,毛子再傻也明白这个道理!
机群就是要混合编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