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5位女将军,她们分别是谁,担任什么职务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9-06 00:57:30

古来巾帼英豪,不让须眉者多矣。

比如秦良玉,明末忠贞候,她曾带兵打败过张献忠和罗汝才,也曾对阵满洲鞑子,而且正面打败过努尔哈赤最强的正白正黄两旗。

而到了1955年,新中国初试军衔之制,全军仅有一名女将军,即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的老干部李贞。

李贞当年获少将军衔,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旋转三十余载,至1988年,尘封已久的军衔制度再启。

这次共有五位女性获得少将军衔,她们分别是谁?

李希楷

1988年,秋风已觉带凉意,国庆将至。

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将官新衔,其中有一位江西女将军,叫李希楷。

同时她也是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副校长。

她的故乡是江西武宁,虽生于京城,少年岁月却是在江西永新、泰和等地流转。

1950年她从南昌省立女中步入军医的殿堂,就读于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这所学府后并入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并于1975年易名为第三军医大学。

李希楷的医学之路,从此铺展开来,她历任内科医生、助教、主治医师至讲师、内科副主任,直至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循环系主任等职。

1983年起,她先后担任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院长及政委,1986年更上一层楼,被任命为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负责医疗、科研、研究生教育及学报等重要工作。

李希楷不仅是一位心血管内科专家,对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治有着深厚的造诣,她在心律失常的诊疗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自1983年她被推荐为二附院领导以来,她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努力推进医院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规化建设。

她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全军医院整顿工作中成绩斐然,居全军之首。

她的领导下的医院,不仅院容院貌一新,医疗设备亦大为改善,岗位责任制亦行之有效。

她担任三医大副校长期间,锐意改革、从严治校,不仅严格处理医疗事故,还着力建设了“三室一库”,并大力推进医德医风教育。

李希楷可谓是一位敢为人先、奋不顾身的“女强人”。

在军装之下,血液里流淌着敢于挑战的勇气,还有着不懈追求知识的渴望。

她的工作态度可谓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堪称是那种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典范。

在长达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李希楷不仅在医疗工作上成为了全校的标杆,还因其卓越的教学能力,先后十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的殊荣,三次被授予三等功。

聂力

在我国的国防史上,聂力的名字常被人提起。

她是聂荣臻元帅之女,身兼众多荣誉:全国人大代表,原全国妇联副主席,更在中国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中担任副主任兼秘书长。

在五位女将军中,她的职务可谓是最高。

1930年9月23日,聂力生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从小就在颠沛流离中锤炼成长。

1955年,机遇降临,聂力考入了苏联列宁格勒的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开始了她的留学生涯。

1960年学成归国后,这位将军之女不甘平凡,选择了继承父亲的遗志,投身于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身着绿色军装,她从基层的实习员、技术员起步,参与了导弹控制系统中自动驾驶仪的研制。

作为工作组的一员,她亲历了自动驾驶仪等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至1985年,聂力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在这一职位上,她以勤奋与敬业著称,直接参与并领导了国家重大项目:海上测量船远航、潜艇水下发射试验以及为国外提供发射服务等任务。

当国防科工委拉开“银河-II”并行巨型机研制的序幕时,聂力被分配主管这一国家重点项目。

她不仅组织领导了科研攻关,还在实际操作中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

夜晚,虽身疲力尽,但她的思绪仍旋转于各项任务之间。

晚饭后,即便科技人员未来汇报工作,她依旧会主动投入到工作中,继续推动“银河-II”的研制和应用。

聂力不仅在技术领域有着出色表现,还亲自出马为“银河-II”寻找潜在用户。

最终,这台巨型机在国家气象中心找到了“归宿”,成为国家重要的数据处理中心,从卫星和全球各地接收并处理海量数据,进行天气预测。

当“银河-II”巨型机终于从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其成功研制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在国际上也掀起了一番不小的风潮。

国家领导人纷纷为这一壮举题词庆祝,国务院与中央军委亦电贺其功。

国内外二百余家新闻媒体及接近百家海内外报刊竞相报道,竭力描绘这一科技巨兽的雄姿。

在1992年度的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与电子成果的评比中,这项成就双双夺魁,成为那年度的科技翘楚。

然而,在这一切光鲜亮丽的背后,这位曾站在风口浪尖的女中将,却选择了无声地退到幕后,开始着手准备下一项挑战。

这种无我无私,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感佩。

1993年,这位不畏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女性被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中将。

她不仅是解放军中的一位高级将领,更是世界女性在军事科技领域突破传统壁垒、登顶高峰的典范

廖文海

廖文海,五位女将军之一,她的故事如同细水长流,平静而深远。

她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背景,也未曾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轶事,但她以坚实的步伐,在中国医学领域中悄然铸就了一番成就。

1934年的春天,廖文海生于上海。

她的人生轨迹并未在这座繁华城市长久停留。

1950年的冬天,她在成都的华英中学披上军装,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紧随其后的1951年春,她被部队送往沈阳医学院(今中国医科大学),开始了她的医学教育。

1956年12月,她的学业告一段落,随即被分配到位于重庆的第七军医大学任职内科军医。

廖文海在这里没有停下脚步,她的工作态度极其勤奋,技术精湛,而且从未间断过自我提升和学习。

凭借着出色的专业技能和不懈的努力,她的职位迅速上升。

到了1964年8月,她调入“三〇-”医院,从主治军医逐步晋升为科室副主任、南楼临床部副主任。

1983年,她又被任命为副院长(副军职),在军医界的地位愈加显赫。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医学领域还是一片论资排辈的景象,医学专业人才的成长似乎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攀登职称的阶梯。

然而,廖文海却不愿囿于这样的传统。

她深知,才能和贡献不应受到年龄和资历的无谓限制。

因此,她大胆提出并推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专业医学人才的竞争制度,以及在高级职称评定和晋升中采用答辩的方式,让更多年轻的医学人才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廖文海的积极推动下,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打破了束缚人才的桎梏,也为新中国的医学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无数年轻医学工作者得以在专业领域内迅速成长,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价值。

正是她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对改革的大胆尝试,造就了她作为一位女将军的非凡成就。

胡斐佩

胡斐佩不仅是1988年我国恢复军衔制后首批女将军之一,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语教授。

1930年,胡斐佩在美国出生,她的父母,那时是留学于海外的中国青年。

四年后,这家人带着胡斐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由于父母的海外背景,胡斐佩从小便展现出对外语学习的非凡天赋。

她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连老师们也建议她跳级,可见其聪明才智。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上海沦陷后,胡斐佩随父母颠沛流离,直至战争结束后,这一家人才得以重返故土。

1947年,胡斐佩考入复旦大学,在那里她不仅学业有成,更是在先进思想的熏陶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新中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新中国成立后,她被调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肩负起培养国防外语人才的重任。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胡斐佩始终保持着对英语教学的热情与追求,她积极参与制定教学大纲,编撰了多部外语教材,为提高国内外语教育水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部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然而,当胡斐佩被问及是否曾梦想成为将军时,她淡然一笑,坦言自己从未有过此类念头。

她说,她的军旅生涯是革命的需要,是她代表那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胡斐佩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因高位而改变初心,她在军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亲民的态度,没有半点官架子。

离休后的她,并未选择彻底的休憩,而是在北京市委机关党校研究生班及中华社会大学,继续执教英语课程。

在那里,她以满腔的热情,继续播撒着知识的种子。

她的教学生涯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女将军聂力的推荐,更是让她被委以河北省第四外国语学校名誉校长的重任。

对于名誉校长的职位,胡斐佩同样认真对待。

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份责任。

当校方欣喜地送来聘书时,她的回应是典型的胡斐佩风格。

她不愿意只是挂个名。

胡斐佩觉得自己在这里,是要做事的。

学校有任何需要,不管是学术问题,还是学校管理上的难题,只要自己能帮得上忙,定当全力以赴。

胡斐佩并未在荣誉的光环下安然享受退休生活,而是继续在教育一线奋斗,用她那一贯的坚持和热忱,为培养新一代的英语学者而努力。

吴晓恒

1988年,红安县,这个湖北省的“将军之乡”,又送出了一位杰出的女将军——吴晓恒。

她和所有从红安走出的将领一样,忠诚坚韧,胸怀大度,且从不以自己的女性身份示弱。

吴晓恒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接受着严格的教育与磨练。

1951年,她尚未完成高中学业,便披上军装,毅然决然地离开家门,远赴哈尔滨医科大学深造。

毕业后,她被分配至第一军医大学,开始了她在医学领域的征途。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让她从医生的岗位上跌落,沦为一名普通护士,甚至一度做过清洁工。

在那段被隔离审查的日子里,她甚至无法见到自己年幼的孩子,独自一人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尽管生活给予了她无数的苦难与不公,吴晓恒却从未屈服。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医术,一点一滴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与尊重。

不久后,她被任命为内科主任,肩负起重建科室和组织救援的重任。

到了1975年,43岁的吴晓恒加入了前往青藏高原的医疗队。

在那广袤无垠的高原上,她与男同事们一道,送医送药,她的名字和事迹传遍了四千里的青藏线。

1983年,这位女性科室主任被破格提升为副校长,负责科研和医疗工作。

在她作为副校长的六年里,她带领学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4项;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1项,银奖2项;此外还承担了超过一百项的国家高科技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吴晓恒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所负责的工作中,她的这种全力以赴、锲而不舍的精神,直至退休前夕,仍在为学校引进新的大型设备而奔走。

参考资料:

新军衔制实行后的女将军

王勇

1 阅读: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