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 前言 —●
红色家族传奇之张劲夫!
“根正苗红”不只是他曾任安徽省委书记的身份,而在于他曾在党内担任要职,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揭开其家庭关系,你会发现这份红色基因早已被其儿子传承下去,年仅44岁,就已担任北京副市长。
在事业稳定之际,他还讨得一个身份不一般的老婆,如此强硬的背景,竟同时发生在张劲夫家里,这份“红色基因”为何能影响至深?
●— 烽火岁月 坚定信仰 —●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军阀之间打来打去,外国势力又虎视眈眈,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1914年,安徽肥西的一普通农户家庭迎来了新生命——张世德,也就是后来的张劲夫。
谁也想不到,这个在兵荒马乱中诞生的孩子,日后会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很多同龄的孩子不同,张劲夫从小就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当其他孩子还在田间地头嬉戏玩耍时,张劲夫却喜欢捧着一本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对学习的热爱,为其之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30年,16岁的张劲夫考入了南京晓庄学校,这所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学校,提倡“生活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当时颇具革新精神。
张劲夫在这里对新知识充满渴望,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进步书刊的阅读,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不仅让张劲夫开始重新审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让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踏碎了东北的安宁,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面对国家的危难,张劲夫非常愤怒,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他踊跃参与各种宣传活动,用自己的话语激发大家的抗日热情。
机缘巧合之下,他加入了“山海工学团”,和一群有志青年一同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如何拯救国家,那一刻,张劲夫心中的信仰也逐渐坚定了起来。
1932年,张劲夫从南京晓庄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来到了上海郊区大场山海工学团担任教师,后来又凭借自身实力担任了校长。
学校成为了他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他将进步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在那个特殊时期,教育不仅教给人们知识,还塑造了他们的精神,燃起了希望之火,张劲夫用自己的行动,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重要的后备力量。
1935年,21岁的张劲夫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那以后,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入党后的张劲夫,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满腔热血和激情一头扎进革命工作当中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组织把他派到安徽搞抗日游击,在这片土地上,他和新四军的张云逸紧密合作领导敌后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二师四处作战,张劲夫当时任职师政治部的副主任,他跟着部队在安徽、湖北和河南转战,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打响!张劲夫在鲁豫皖三省交界的地方担任核心要职,他深知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于是积极动员大家投身到前线抗战。
扎根基层的张劲夫,时刻关心百姓的难处,最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张劲夫的工作卓有成效,为这两大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长期在地方工作,张劲夫没赶上授衔的机会。
即使没有军衔,也丝毫不影响他为革命事业奉献的热情,从学生时代接触进步思想,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再到解放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张劲夫的青年时代,无疑是波澜壮阔的。
不管处于哪个时代,张劲夫始终坚定信仰,不畏艰难险阻,而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这段峥嵘岁月,也为他日后在新中国建设中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担任要职 不忘初心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无数像张劲夫一样的革命先辈,放下枪杆子,拿起建设的工具,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为这个新兴的国家勾勒出美好的未来,反观张劲夫,也在这场新的战斗中,展现了他的担当与创新。
1956年,张劲夫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对于这个任命,张劲夫其实没什么心理准备,在他看来,自己虽然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对科研这一块儿并不了解!
彼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央非常看重科研,希望能快点看到中国科学院出成果。
中科院作为全国最顶尖科学家的聚集地,如何领导和管理这支队伍,对于张劲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全新的领域,张劲夫没有退缩,反而勇敢地迎了上去!
他虚心学习,深入了解科研工作的规律,从不不懂装懂,反而很尊重科研人员,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
在张劲夫看来,科研工作需要自由的思想和探索精神,行政干预只会扼杀创新。
在张劲夫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5年,张劲夫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在这一特殊时期借此重任,对于张劲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虽然他之前在地方工作中接触过财政工作,但毕竟这么多年没有直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对于当时的财政状况并不算了解。
上任伊始,张劲夫就开始深入调研,听取各方意见,了解财政系统的实际情况,那个时候的的他,几乎天天加班,忙着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他认为,要想解决财政问题,除了要整顿财政系统,堵塞漏洞之外,更要狠抓财政增收节支,尽快开源节流。
在他的领导下,财政系统逐步走上正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张劲夫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省长,他也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工作。
在此期间,张劲夫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带头实行包产到户,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安徽农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他还积极推动淮河治理,改善了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福了两岸人民。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张劲夫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他较早地提出了“国企股份制改革”的设想,为国企改革探索新的路径。
虽然深处地方,但张劲夫还有幸为国家经济建设建言献策,为中国经济的腾飞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从科研到财政,从地方到中央,张劲夫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展现了他的担当和创新精神。
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探索新路,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儿子和儿媳 身份不一般 —●
历史的担子,终归要交给年轻人,那么,张劲夫又如何将这份红色基因传给下一代呢?
张劲夫的儿子张茅,以及儿媳刘燕远,正是这种传承的鲜活例证,他们继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领域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张茅的早期经历,与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充满了奋斗的汗水,他在北京的一家工厂当工人,坚持从基层做起,用踏实肯干的精神实现实力的积淀。
高考恢复后,他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毕业后,他没留在舒服的机关单位,而是继续回到工厂,在生产一线继续拼搏。
这段经历,让他对国企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推动国企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国企改革成了不得不面对的大事,张劲夫在中央积极倡导国企股份制改革,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张茅在北京玻璃厂期间可谓是大有作为,他努力推动企业转型,不仅推动该厂实现了股份制改造的蜕变,也为国企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路走来,张茅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务实肯干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是大小岗位之上,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先后担任北京市多个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44岁时,他出任北京市副市长,之后又担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等要职。
不管张茅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不忘初心,始终以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为国家经济和市场监管尽心尽力。
再看张茅的老婆刘燕远,她的身份更是不一般,她可是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的小女儿。
提及谷牧,老一辈人有不少都听说过,他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燕远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时刻都深受父辈熏陶,这也造就了她为人低调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的作风!
张茅和刘燕远的结合,不只是两个家庭的联姻,更是两代革命精神的传承。
两人虽然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的战火硝烟,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也展现了红色基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