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颗导弹的制造者之一,半生却住在一方只有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他是新中国第一批高精尖的高技术人才,本可以“邀功请赏”,却一生默默无闻;
他也是毛润之先生的亲侄子,亲妻甥,本是“皇亲国戚”,特殊时期却因担负重要使命,受尽人间苦楚。
大多数人习惯喊他一声“贺麓成”,终其一生,鲜有人了然他是毛润之先生的亲侄子。
甚至连毛润之先生本人,也不曾亲眼见过这位侄子。有生之年,他和侄子之间距离最近的时刻,就发生在一份普普通通的文件里。
贺麓成和他的伯父1964年的夏天,秘书拿着一份文件走进办公室,说道:“主席,第一颗导弹研制成功。”语气中带着掩盖不住的兴奋。
一生历经大风大浪,始终不折不挠的润之先生,听闻秘书的回答,喉咙里发出爽朗的笑声。彼时中苏交恶,新崛起的中华民族处在前所未有的考验之中。
导弹的研制成功,证明中国的国防能力再一次增强,他兴奋地说道:“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
秘书拿出一份名单,说道:“这是参与导弹研制的工作人员,钱学森先生请求主席嘉奖他们。”
主席点点头,大致浏览了一下文件的名字。
在看到“贺麓成”的名字时,他的目光明显多停留了几秒钟,然而,他还是没有多说,如往常一样,他在右下角签上名字,表示同意。
这是他距离侄子最近的一次,此后岁月,直到他的生命抵达尽头之时,两人始终没有机会相见一次,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远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
文献记载,主席去世后,工作人员按照血缘关系寻找他的亲属,邀请他们参加葬礼。结果他们悲痛的发现,主席的兄弟姐妹全部为了新中国的事业而献身,无一例外。
在众多的姓名中,他们发现了一个被搁置了许久的名字,一位工作人员用他的声带发出了组合成那名字的三个字:毛岸成。
顺着名字,他们搜索和这个人有关的蛛丝马迹,却发现这个人如同空气一般,一生仿佛一张空白的纸张。
此类情况之前并非没有出现过,无数潜伏在隐秘战线的功勋,都曾经丢掉和原来名字相关的一切。
只是按照我党的工作习惯,不可能在此处出现这样一个小小的纰漏,为了保护隐匿在敌方的人员,我们会毁掉与他有关的一切,只有少数几个人,或者某个特殊机构才能保存他的资料。
以名字为线索,工作人员找到多家机构,均没有和他有关的信息。难道和其他革命先烈的子弟一样,在战乱年代,他已经去世,后者下落不明?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暴雪之中。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那就必须要找回。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何其辽阔,要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就在大家陷入一筹莫展的情景时,主席的女儿李敏出现了。她的一句话直接打破了僵局:毛岸成就是贺麓成,贺麓成就是毛岸成。“
工作人员恍然大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保护子弟,革命先烈往往会给孩子取用其他名讳。
作为毛泽东胞弟毛泽覃的儿子,一旦他使用”毛岸成“这个名字,就等于自暴身份。
于是,他们决定电话通知贺麓成同志参加葬礼,李敏却挥挥手说:“无需邀请哥哥,他参加不了!”
“主席的葬礼,再忙也得抽出时间,不行的话,我们和他们领导协商。”工作人员坚持道。
李敏给工作人员讲了一段早年间的往事。
彼时,李敏和孔令华同志结婚的时候,电话邀请哥哥贺麓成,贺麓成却说工作繁忙,抽不开身,李敏找到父亲,请求父亲责骂哥哥。
父亲对待子女极少生气,那一次却脸带怒色,批评道:“你哥哥的工作很重要,你不要再叨扰他啦!”
那时候李敏就明白,哥哥从事的事业,绝非一般人可以询问。
所以李敏告诉工作人员,:“你们不需要再调查他的任何事情,以后有人问你们,你们就按照这份简历上的介绍答复他们。”
工作人员听完李敏同志的讲述,仔细端详着简介里的文字,只见上面简简单单写着十一个字:贺麓成,父母双亡,其他不详。
其实,那一次葬礼,贺麓成也参加了,不过为了保密,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名单之中,具体内情只有李敏得知。
贺麓成的早年生涯关于贺麓成的一生,直到多年以后,才逐渐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从其的一生的轨迹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理论:他似乎是带着某种特殊的使命降临人间。
在意识混沌未觉醒之初,他可能不知道,而在那个重要的时刻到来之际,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的使命。
青年时期,他一直不理解舅舅,为什么非得让自己走上科研的路途,起初,他以为舅舅不过是单纯地担心自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旦奔走战场,生命就会贱如草芥。
他的父亲就是为了新中国,牺牲在那个朝不保夕的战场,使得他自幼就没法和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样,享受父母陪伴在左右的天伦之乐。
母亲贺怡将刚出襁褓不久的他,安排到了故乡的亲戚家中,自他记事时,就一直喊他爷爷,虽然后来他知道他并非他的亲生爷爷,但长久的陪伴使得祖孙之间产生了浓厚的亲情。
他问爷爷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有爹娘,唯独自己没有呢?爷爷告诉他,他的爹娘都是英雄,待他们解决完世间的妖魔鬼怪后,就会回来见自己的儿子。
他一直在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在幻想中,在梦境中,他无数次听到母亲的声音,遗憾的是他从来没有机会见到她的面貌。
学习的间隙,他常常在白纸上塑造母亲的形象,他幻想里的母亲拥有和自己一样的大眼睛,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笑两颊就会出现两颗酒窝。
十四岁那年,母亲出现,几乎和他想象里的一模一样,不过害羞使得他没有立即喊出一声“娘”,而是躲到了爷爷的身后,时不时偷看她一眼。
那一天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母亲牵着他走在江西省吉安的街头,微暖的日光倾泻而下,散落在母亲的肩头,他侧过脑袋,凝视着母亲的侧脸,心底涌出一股暖流。
正在他沉浸在母子相会的幸福场景时,一辆急速行驶的车辆冲来,母亲当场被碾到车轮底部,一滩殷红色的液体泅染开来,他呆立当地,不知所措。
到了晚年,当他再次回忆其当年母子相会的场面时,总是憎恨自己,为什么当初没能喊出一声“娘”呢?
一个母亲,从无数战火纷飞的岁月走来,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见到她亲爱的儿子,若是能听到亲爱的儿子喊自己一声母亲,该是何等的幸福!
舅舅贺敏学接过抚养他的义务,带他来到了上海中学读书。母亲的乍然离世,异地他乡的孤独感,使得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不过也恰恰因为这个性格,成就了他的未来。
上海中学的子弟,都是革命烈士,或者功勋的后代。为了使得他们成才,学校管理制度之严,超乎一般的中学,然而,这样的学校成才率极高。
学生毕业后,不是“提干”,就是“从军”,以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贺麓成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职业,他的初步打算是接过母亲未经的事业,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舅舅却一改往日的态度,提出反对,他告诉他必须坚持读书,以科研为重。他问舅舅:“为什么?”舅舅的告诉他:“国家初立,百废待兴,科研方面人才匮乏。”
他听从了舅舅的安排,大概是继承了毛家优良的基因,他自幼聪明,爱好学习,在听完几节高一的课程后,他告诉老师,课程内容他都学过,想直接跳级上高二的课程。
听到他的话语后,老师给了他一张高一的期末考试卷,明确表示,只要他能够达到九十分(一百分为满分)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
最后老师收到了一份满分是试卷,贺麓成如愿以偿地升入高二,之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留苏研究生。
在当时这是极难的考试,舅舅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称呼他为贺家百年来第一位“状元”。
贺麓成的后来遗憾的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他并没如愿以偿进入苏联,而是进入一所科研机构。就在那所科研机构,他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人物——钱学森。
他清楚地记得那个午后,一位温文儒雅的先生来到他的面前,问他是否愿意和自己一起从事一项伟大而又神秘的工作。
他的话语一下子让他找到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他点点头,跟随那人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前往蛮荒地带。
钱学森一身才学,又在美国受到过高等教育,能他探讨理论,一起工作的人物,自非等闲之辈。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钱学森很快就将他当成自己最得力的干将。
在一干人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客服了重重难关,最终,中国科研团队自行设计、自行自造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脚下了有了军功章,背后又有雄厚的关系基础,任谁都能够平步青云,而且,他人根本提不出反对的理由。
但是,他仍旧住在简陋的房屋内,继续下一项与共和国事业有关的科研项目。此时,如果将中华民族比喻成一艘远航巨轮的话,从事国防安全的科研团队则是这艘巨轮的核心。
身处核心,他笔下每一行公式的破解,每一个理论的突破,每一项实验的阶段性成功,都能帮助巨轮向前跨越一大步。
洲际导弹、人造卫星等重大项目里,都能见到他的忙碌的身影,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又一个艰难的时期到来,他的舅舅贺敏学因为成分问题遭到了批判。
因为和舅舅之间关系亲近,他自然而然受到了牵连,如此动荡的环境中,他完全可以拿自己身份做挡箭牌,言说自己是润之先生的亲侄子。
可是他始终恪守入职前的宣誓,保守国家秘密,无论外界如何非难他,他都保持沉默。其人格之伟大,精神之伟岸,实非常人能与之比拟。
那个特殊的年代,正是因为有了像他这样的先辈不改初心,矢志奋斗,中华民族才有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有了防卫国门的洲际导弹。
国家并没有辜负他,时间转到了1980年,国防部开始定高级职称,贺麓成以出色的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被评为高级职称的人。
那份证书上印着三个鲜明的阿拉伯数字:001,这三个数字意义非凡,既肯定贺麓成同志走过的奋斗之路,也成为了共和国奋斗之路的见证。
经历了磨难岁月的洗礼,最终,他来到了六十岁的大门门口,此时的他除却指导年轻后生,还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
他回到故乡,发现井冈山老区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
褪去军装后,他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担任几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在公司条文中,他做出明确的规定:公司必须拿出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十,用于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井冈山老区的任弼时中学,从无宿舍、无厕所、无操场到后来各类基础设施齐全,从日常开支困难到如今有了奖学金,全都是他在背后默默的支持。
但是他居功不自傲,从不到处炫耀个人的功劳,仍旧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有人说他的一生只为老毛家做过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将儿子的姓由“贺”改为了“毛”。
古人说:窥一斑而知全豹。
无论从他的角度审视毛家,还是从毛岸英的角度的角度,以及毛泽民和毛泽覃的角度来看,毛家当真为了中华民族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他们的贡献面前,任何夸耀的言辞都显得苍白无力,后来人能做的就是从心底里敬畏、爱戴他们,同时,从他们的手里接过接力棒,争取让中华在新的世纪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