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先来看一幅真实的照片,你看看,这是哪个年代的农村生活?
照片中是父亲和两个女儿,三个人都是衣衫褴褛,破破烂烂,小女儿还在啼哭,肯定是穷哭了。再看房子,同样是破破烂烂,四面钻风,屋顶盖的稻草,几乎摇摇欲坠。看到这幅照片,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寒酸吧?
我说这是六七十年代的真实照片,你信吗?当然信,我也信。
各位看官坐稳了,如果我告诉你实情,也许你会惊讶得从凳子上摔下来,会惊讶得下巴掉下来。
其实,这是九十年代初的真实照片!你惊讶了吗?
这幅照片正是某些人发到网络上,借此照片说事,说六七十年代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说是分田单干后,吃饱了,有钱了,住楼房了,奔小康了。借此歌颂分田单干,抵毁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事实真相是,这幅照片是九十年代初摄影家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系列摄影作品。1991年4月拍摄于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琉璃河村。
照片中的姐姐当年十四岁,叫杨永香;妹妹十一岁,叫,杨永贵。照片中的内容是:姐姐把得到的救助款让给了妹妹,妹妹感动得嚎啕大哭。
看到这张照片,我说九十年代比六七十年代贫穷,你也许懵了。所谓的贫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说的是:琉璃河村九十年代比某些地方六七十年代还贫穷。
难道不是吗?1973年江南的江阴县就家家户户住上楼房了;六十年代,我生活的乡村绝大多数人家已经住上砖瓦房了,就连猪圈都比照片中的房子强多了。
其实,地区差异还是很大的,不能一斑窥豹看待六七十年代。你那里吃不饱,其他地方已经吃得很好了;分田单干后,有的地方确实生活条件好了,有的地方依旧寒酸落魄。不可拿最贫穷的地区来看全国,甚至借机抹黑,应该看主流!
小岗村分田单干带头人严金倡说了句实话:分田到户38年,小岗村依旧没有富裕!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七十年代,农村,坐标鄂东北,大别山余脉(丘陵)。我们大队一台东方红20马力拖拉机、两台12马力手扶拖拉机、一台碾米机(脱谷壳为米)、一台粉碎机(粉碎干花生稞为猪饲料)、抽水机若干,82年通电(发电机发,供四个大队),全黑瓦房,当面或青砖或石条,其余三面或土砖或夯土墙,偶尔吃肉,粮食没多余的,但也不至于挨饿(比例:70%大米、20%小麦、10%红薯)。
我80年代都过得比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