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志勋
到庐山旅游,在乘坐卧铺返回家乡的路上,遇上一位和我面对面相邻铺位老年女士,我们痛痛快快聊了一路,从她一生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我看到了努力奋斗、顽强拼搏、重视教育的力量。
这位大姐姓沈,1959年出生,出生在湖北中部城市一个偏远山区,嫁到了一处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农村。出嫁前,担任生产队妇女队长,在各种农活面前,奋勇争先、敢打敢拼,号称“铁姑娘”。
仔细端详,大姐长得眉清目秀,浓眉大眼,看起来干净利索,说起话来温柔婉转,慢条斯理,侃侃而谈。她的丈夫曾经先后做过小学民办老师,信用社的会计,后来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两个人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聊天就从孩子说起。
聊天儿当中,当我得知,她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中央某著名媒体记者;另外一个正在读人民大学的在职博士,在法院工作,都留在了北京安家立业;老大儿媳妇,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老二儿媳妇人民大学在读博士;还有一个女儿,也是一所本科院校毕业,这让我极为惊讶!激起了我莫大的好奇心,勾起了我想聊天了解真相的强烈欲望。
探究这是怎样一个家庭,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几个孩子?
沈大姐嫁到这个村子来之后,最早两个人曾经承包了十几亩土地,但是,土里刨食,非常辛苦,辛辛苦苦一场,仍然挣不了多少钱。两个人商量着要另谋生路。
村子里处于城乡结合部,交通比较便利,来来往往车辆、流动入口比较多,遂决定在家边开办一家小卖部。丈夫姓涂,高中毕业,找人在农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老师,帮助妻子照看小卖部的生意。
在经营小卖部的过程当中,他们又发现了新的商机,家大门口来来往往人口多,村子里早起外出打工的人也多,做早餐又是一笔发财的生意,他们又同时做起了开早餐店的小生意。
两口子3点钟起床,丈夫到市里边去买馒头、包子、油饼,媳妇在家里边煮粥、熬豆浆。沈大姐说那时候生意特别红火,一天一睁开眼,忙的像一个陀螺似的,不停地运转,有时候忙的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甚至一顿饭。
经过多年的打拼,慢慢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为以后再次创业打下基础。
在时代的大潮当中,他们也经不住各种诱惑,涉足了其他行业。沈大姐曾经投资十几万,办了一个养鸡场;丈夫把民办老师的工作辞掉,买了一艘运沙船,跑过水上沙土运输业务。但是由于瘟疫,国家水上运输政策的变化,导致这两个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但因为有原始积累,能够经得起各种打击。
虽然历经两次失败,但是两个人不气馁、不灰心,不言败,继续寻找商业机会。两人发现,在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城市地下污水处理需要大量的水泥管道及辅助材料,这是一个一般人不愿涉足的行业,他们多方筹资50万,建起了一个水泥制管厂,雇佣了5名工人,每年稳稳当当有几十万的利润收益。
近几年,两个儿子先后添了下一代,老两口需要到北京去照看孩子,这个时候家里边的工厂怎么管理?他们真是下了一番苦心,决定“遥控”远在千里之外的加工厂。
两个人都买了高档手机,在亲属家里安装了摄像头,通过摄像头可以对厂里边各个角落,生产过程进行监控,确保工厂能够正常运转。
老两口为人特别豪爽,解危济困,体现在哪里?通过监控经常发现,有些人家里小规模修工盖房,会悄悄的偷工厂里的水泥和沙子,对此小打小闹一般也不去计较,只当救助了周围这些乡里乡亲。
沈大姐讲了一个特例,雇佣的一名职工,从车间里偷拿了一个价值几千元的小设备,从监控中发现之后,当即向派出所报案,特意嘱咐派出所,只要这名职工把东西交回来就行,不要进行其他处罚,两口子心底非常善良。
聊天当中我特意问到了,你们夫妻二人是如何为人处事的?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你们为孩子做出怎样的榜样?
夫妻二人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特别有担当。上至孝敬父母,父母病了,多出医药费,勇于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丈夫一共兄弟姐妹四个,排行老二,在父母故去之后,他们家成了大家庭的中心,一旦有了大事小情,都到他们家集合商量,沈大姐负责操持一大家人的衣食住行,在大家族当中极有威望,做出了最大贡献。
沈大姐乐善好施,内心特别善良,经营小卖部的时候,村里一些孤寡老人有了困难,她会用自己经营的小商品,免费发放给他们。
他们到了北京带孩子之后,要把小卖部转给他人经营,给了承租人极为优惠的条件,前几年免费使用场地经营,一分钱都不收,到后来每年只要2000元的租金,到最后才涨到一年只收5000元的租金,非常体谅他人的处境。
家族的人和老乡亲们,有的到北京去旅游,有的到北京看病,他们都负责接待,带着他们逛公园,领着上大医院找专家进行治疗。沈大姐每次从北京返回到家中,经常会买一些北京特产,给乡里乡亲们发放;有一次她买了10双北京老布鞋,跟左邻右舍发放,在整个村子当中,特别有威望。
沈大姐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在跟所有人打交道过程当中,自己可以辛苦一点,永远不让人家吃亏,永远不占人家的便宜。
在我们长时间的聊天过程当中,沈大姐面对生活种种的磨难,生意场上的失败,没有任何的指责,抱怨,总是面带微笑,不动声色,侃侃而谈。
在教育孩子当中,身教重于言传。正是沈大姐夫妻二人,为人热情、豪爽,乐善好施,一生在不停奋斗拼搏,给孩子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夫妻二人为三个孩子提供了相对来讲最好的物质保障,家里边所有的事不让孩子们分心,确保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去刻苦学习。
我谈到现在一些大城市,某些家长特别热衷于上让孩子上贵族学校,购买学区房这种现象,大姐表示不赞同这种观点,孩子成才的关键:要有理想,发自内心想要刻苦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这几个孩子小学初中都是上的普普通通的学校,也没有上什么课外读书班,就是靠着在学校那点宝贵的时间,发奋读书,实现了人生梦想。
当我问到为什么两个儿子都选择了法学,作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到底是受谁的影响?沈大姐说是从小受丈夫的影响,孩子的父亲后来做了村里边党支部书记,经常涉及到处理经济纠纷,邻里矛盾等法律问题。孩子们对法治法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最终都和法律法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大儿子,高考分数比较高,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毫不犹豫选择了武汉大学法学专业。在大学期间,担任学生会干部,成绩非常优异,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通过招聘,被中央某著名媒体录用。
历任报社信息中心编辑,北京分社时政采访部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常务副总编辑。在职期间,不断追求学术上的成就,又拿到了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研究生。
过几个月准备赴某分社,担任总编辑,步入正厅级的行列。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和同读研究生的北京市女孩建立了恋爱关系,结婚生子;儿媳妇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国家部委某处担任处长。
二儿子的道路比较曲折,本科就读于湖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二年级的时候,受哥哥的影响,通过严格的转专业选拔考试,转入法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连续两年报考北京大学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二次仅仅差五分,后调剂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北京市某区人民法院录用,现正在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二儿媳妇为研究生期间同班同学,父亲为华北某市正厅级干部,在北京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
女儿湖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在安徽某市工作,这个女儿继承了沈大姐敢闯敢冒的性格,极有商业头脑,曾经做过房地产销售工作,现在从事食品添加剂国外出口业务,年薪达到五六十万。
从沈大姐三个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家庭传承的力量,教育的力量,知识完全可以改变命运;家风传承,父母的美德,不断丰富知识,追求学历上的提升,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阶层,跃上新的台阶。
在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学历上的提升,踏实肯干,两个孩子在北京站稳了脚跟,从他们不断奋斗进取的身上,你还会说读书无用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