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八月初九,唐太宗李世民于东宫显德殿登上皇帝之位。仅仅过去一个半月,也就是在当年的九月二十四日,李世民便和诸位大臣一同商定了开国功勋长孙无忌等众人的爵位以及所应得的田邑之事,随后安排陈叔达在殿下逐一唱名予以公布。
陈叔达刚一唱完,李世民便开了口:“朕对功臣们的功劳进行了分等级排列赏赐,若其中存在有不妥当的地方,你们尽可主动站出来讲清楚。”
此言既出,大殿之内顿时嘈杂声起,诸位将领竞相站出,争着表功,彼此间讨论个不停。李世民见状,只觉头疼不已,他目光缓缓扫视了一圈,而后点名让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那位站出来发表看法。
此人并非旁人,恰恰就是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只闻李神通说道:
吾于关西兴兵而起,率先响应那正义之旗。可如今那房玄龄、杜如晦之辈,不过是整日摆弄些文书笔札之事,然而他们所获之功却居于吾之上,对此,吾心中实在是难以服气。
想当初,李渊领着几个儿子于晋阳兴兵起事。消息传开后,李神通便在关西举兵,且是率先响应那起义义旗的。可谁能想到呢,到最后论功行赏之时,房玄龄、杜如晦这般文臣的功劳居然都排在他的前面。对此,李神通心里那叫一个不服气,实在是难以咽下这口气。
许多武将都抱有和李神通一样的想法。毕竟打仗时是他们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可到了论功行赏之际,却发现自己居然还比不上那些文臣,这让他们心里怎么能服气呢?
李世民心里当然清楚武将们的心思,这便是他特意让李神通率先站出来讲出心中不服的缘由所在。要知道,李神通既是一员武将,同时还是李唐的宗室成员呢,其身份极具代表性。所以,李世民就对着李神通说道:
义旗刚举之时,叔父虽率先起兵,可实际也是为自身谋求脱祸之举。后来窦建德占据山东,叔父的军队便全军覆没了;刘黑闼再度集结残余势力,叔父又望风而逃。而玄龄等人在帷幄之中精心谋划,安稳了国家社稷,论功行赏的话,本就应排在叔父之前。叔父乃国之至亲,朕并非吝惜,只是不能因私恩就随意与勋臣同等赏赐啊。
李神通之所以能与诸多功勋同列,全然是因其身为李唐宗室一员,乃是李渊的堂弟罢了。若没这层身份,他断然不会取得这般所谓的“成就”。说实在的,他也没啥拿得出手的功绩,毕竟败仗没少吃,胜仗却几乎没打过一场。
李渊于晋阳起兵之后,隋朝官员便开始搜捕其同族人。李神通无奈之下逃至鄠县南部,起初他并非主动响应义旗的。到了当地后,他才与史万宝、裴勣、柳崇礼等人一同起兵,以此来响应李渊。
就在那时,李渊的嫡长女平阳昭公主正通过变卖家产的方式,在丝竹园积极地招兵买马,目的是响应李渊的行动。而李神通、何潘仁随后便和平阳昭公主的队伍会合到了一起,共同去攻打鄠县,以此来迎接李渊的到来。
李渊入主长安并称帝之后,因着对亲朋故旧的那份信赖,率先响应义旗的李神通顺理成章地获李渊重用。他先是担任右翊卫大将军,爵位也迅速升至淮安王。仅仅数月,李神通又获新任命,成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得以节制山东各路兵马,足见李渊对其信任有加。
然而,李神通却辜负了李渊给予他的那份信任。在魏县攻打宇文化及期间,彼时宇文化及因缺粮已被逼至绝境,甚至主动请求投降。可李神通呢,他一心想着犒赏手下将士,并未接受宇文化及的投降之意,反倒盘算着径直攻下宇文化及逃窜而去的聊城。
宇文化及恰恰就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原来他的弟弟宇文士及给他送来了粮食。与此同时,窦建德也抵达了此地。在这种局势下,决策频频失误的李神通无奈只能去投奔李世勣,可没多久,他就沦为了窦建德的阶下囚。
后来李神通历经周折才得以回到长安。李渊先是任命他为河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没过多久,他又担任了山东道行台尚书右仆射一职。之后李神通出兵去讨伐刘黑闼,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遭遇了失败,实在是令人惋惜。
随后,李渊安排李神通去攻打徐圆朗,可这次行动并未取得什么成效。关键时刻还得靠李世民出马相助,李神通这才得以避免吃败仗。在此之后,李神通又跟随李世民一同平定了刘黑闼之乱,凭借这份功劳,李神通获封左武卫大将军一职。
由此可见,李神通在战场上的表现着实平平。倘若他并非李渊的堂弟,想必在唐初是不会有这般地位的。然而就因为他是李唐的宗室成员,所以李渊才屡屡将重任交予他。
虽说吃了许多败仗,但总归还是立了功的,并且和李世民关系挺不错。可能是由于他身为李唐宗室成员吧,所以李世民并未让他卷入夺嫡之争当中,相应地,李神通也就没有参与到玄武门之变里面去。
李世民心里明白,他这位叔父虽说也曾立过功劳,可那功劳着实没多少。但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干文臣就全然不同啦,他们才是真正能够做到在营帐之中精心谋划策略,即便相隔千里之外,也能稳稳地决定战局胜负的厉害人物。
在李渊于晋阳起兵之后,房玄龄便来到渭北,投身到了李世民麾下,由此成为其身旁极为重要的一位谋臣。他一路跟随李世民外出征战,不仅在谋划策略方面积极参与,还负责掌管书记事务。并且,房玄龄还致力于为李世民广纳贤才,像有着“王佐之才”的杜如晦,便是他为李世民网罗而来的人才之一。
杜如晦自从踏入秦王府,便始终追随着李世民四处征战。在军中,他于帷幄之内精心谋划,精准判断各种军情,全力辅佐李世民。待李世民获封天策上将并设立文学馆之时,杜如晦位列十八学士之首,深受李世民的信赖与倚重。
房玄龄与杜如晦这类文臣,虽未亲身执刀枪上阵杀敌,可他们于战场上所能起到的作用却着实不少。并且,他们的功绩并非仅局限于战场,在辅佐李世民处理诸多事务的方方面面,亦是立下了赫赫大功。
所以啊,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展开的那场激烈的夺嫡争斗里面,李建成就曾对李元吉这般说道:在秦王府当中,真正能让人心存担忧的,也就只有房玄龄以及杜如晦这两个人罢了。
李建成企图斩断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于是向李渊进言,要将房玄龄与杜如晦逐出秦王府。可实际上,房玄龄和杜如晦早已和李世民紧密相连,并非仅仅通过改变所处空间这种方式,就能使他们与李世民就此分离。
在之后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一事当中,房玄龄与杜如晦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谋划者以及实际的执行者。也正因如此,待到李世民成功登基之后进行论功行赏之际,便把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文臣的功绩,排列在了相当靠前的位置之上。
李世民登基之后,治理天下的重任自然落在肩头,而在用人方面,他着重任用了房玄龄与杜如晦,这一点至关重要。事实也证明了李世民此举极为明智,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展现出非凡才能,他们一个善谋,一个能断,被赞为“房谋杜断”,皆是唐朝著名贤相。
话说回来,咱们再谈谈论功行赏这事儿。李世民先是点明了李神通立功其实并不多的实际情况,接着阐述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功劳能够排在前面的缘由,最后呢,还对李神通有所表示:
叔父,您身为皇亲国戚,朕向来对您甚是喜爱,向来在诸多方面都毫不吝惜给予。可即便朕对您这般厚待,却也绝不能因私情而让您去和那些建立了赫赫功勋的有功之臣获取同样的封赏。
李神通听闻之后,内心满是羞愧之情。就在这时,诸位将领纷纷相互谈论起来,他们说道:“陛下处事极为公正,即便是淮安王,陛下也不会有所偏袒徇私,既然如此,我们这些人又怎敢不安守自己的本分呢。”
李世民就连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叔父李神通,都未给予徇私情的机会,这般公正行事,着实令人钦佩。也正因如此,众人皆心悦诚服,而李世民也凭借此举,极为圆满地为此次论功行赏之事落下了完美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