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的亲爸在他3岁那年就死了。死于矿难,尸体都没能领回来,家里人找了几件他生前用过的东西,垒了座坟在家后面的山上,天天望着家里。
他爸刚死那会儿,周围邻居都在猜他妈什么时候走?走的时候带不带上小成和他姐?
等了两个月,他妈没走,半年,没走,一年了,还是没走。
两年后,小成5岁,他妈终于要结婚了,办酒的地点还是小成家里,或者说,他奶奶家里。是的,他妈招了个“上门女婿”,来给小成奶奶当儿子,婚后还是住“家里”。
婚礼那天很热闹,没有接亲送亲,就是两人跟大家打个招呼,吃顿饭就完了,但是大家对这事儿很感兴趣,办得再简单也有不是亲朋好友拖家带口地来吃席。
同村的胜大爷问小成:“你们屋来了个新客哟?”
“那不是客,他是来给我当‘新爸爸’的。”
“新爸爸”老周也确实没辜负小成,结婚以后,他将小成和姐姐小双视若己出,孩子们要钱交学杂费、买新衣服,甚至去赶集要的那5块10块的,都找他要,他只要身上能摸得出来,从来没有犹豫过。
对待小成的奶奶,他也一口一个“妈”地叫着,比妻子叫得还亲,仿佛他就是那亲儿子,儿媳妇还是那个儿媳妇,难免与老人有摩擦,都是他从中调和。
因为老周的到来,这个原本面临分崩离析的家庭又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加上他自己的女儿,三个孩子在一起,每天都非常热闹。
但是真正让小成从内心将他视作父亲,并没有那么快。
上初中时,长身体的男孩子,小成每天都像能吃下一头牛,一周下来,钱全用来买吃的了,一分富余的都没有。
没想到这周临时调休,周末连着多上了两天,口袋里就没有支撑了。家庭的因素让小成从小自尊心就强,既没有打电话让爸妈送钱,也没有向同学借,两天就吃了两个馒头,等周末下午放学回家后,人已经蔫了,一个人躺在床上。
等老周从工地上回到家里,看见小成这幅样子,连忙问他原因。听到饿了两天后,他连干净衣服都没来得及换,迅速去买了一份炒饭、一份面,还买了两个大的卤鸡腿回来,招呼小成赶紧来吃。
看着老周那满头的汗水和脏兮兮的衣服,小成在这个瞬间,好像彻底明白了“爸爸”这两个字的分量。
眼前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爸爸”,不是“新爸爸”,也不是“后爸”。
作为一个不善表达的中年男人,他已经用行动给了自己关于父亲的所有记忆。
小成默默地吃着饭,心里想的却是,这辈子与黄土里的亲爸缘分浅,但是他会永远记得;而现在的爸爸,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给他养老送终,是他这辈子一定要做到的!
一开始,小成的奶奶虽然也觉得老周人不错,但因为失去了亲生儿子,对这个突然闯入生活的男人一直心存戒备,害怕他只是做表面功夫,实际是看中了儿子那不多的赔偿金,或者是因为自己没生儿子,想让自己的孙子小成给他养老。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相处,小成奶奶也逐渐发现老周的厚道与默默付出,也从心里接受了他,别人问起来,都是我那“儿子儿媳”如何如何。
这事儿,在村里也是美谈一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