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肖晓琳:退休5个月,在美国儿子家死去,留下遗言引人深思

狂欢乐娱 2024-09-04 10:27:46

遗憾太深,她再也没能如愿以偿

在肖晓琳去世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位铁面女主播的生命也只剩下了最后的时光。作为一代经典主持人,她用自己刚毅的风格、扎实的功底,为观众留下了太多令人难忘的节目与瞬间。

然而就在她退休不久后,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这位曾经当家花旦,最终戛然而止,离开了这个舞台。她临终前的26字遗言,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也让我们再次深思生命的可贵和健康的重要。

肖晓琳怎么会如此年纪轻轻就离世?她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事业?那26字遗言到底又透露出了她对生命的怎样领悟?

出身贫寒却梦想远大

肖晓琳出生于1962年,地处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家境算是小康。但那个年代条件依然艰苦,肖晓琳从小就立志要有出息,将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播音员。

缘于收音机里传来的那些优美嗓音吗?还是怀着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向往?不得而知,但这个梦想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

尽管父母最初并不支持她的这个职业选择,但肖晓琳却是个固执的孩子。她不但自学播音知识,还积极参加学校广播站的各种活动,渐渐地让父母也开始重视她的这份兴趣爱好。

高考时,肖晓琳果断报考了广播学院,虽然无缘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但她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还是让人敬佩的。

大学毕业后,肖晓琳回到家乡湖南,成为当地第一批广播电视工作者。作为80后,那个年代条件非常有限,但肖晓琳依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渐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5岁那年,她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院,并于1988年以优异成绩被中央电视台录用,26岁就成为了著名新闻主播。

从此,肖晓琳就此踏上了人生事业的巅峰之路。曾先后主持过《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重量级节目,被誉为"铁面美女"主播。她严谨刚直的风格,让无数观众对她肃然起敬。

创办经典节目斩获多项大奖

1995年,35岁的肖晓琳获得赴美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这两年的学习中,她受益匪浅,也吸收了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在1997年创办了著名法律节目《今日说法》。

这档节目自创办起,就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人气和收视率,在1999年更一举成为中央电视台同类栏目中收视率和关注度的冠军。足见肖晓琳对这个领域的专业功底之深。

在《今日说法》取得巨大成功后,肖晓琳又于2001年创办了另一档节目《讲述》,同样备受好评。这档节目后来还成为央视十套频道的标志性栏目之一。

可以说,肖晓琳是当之无愧的节目营销能手。她出色的专业素养和不懈努力,为她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包括2005年的"金话筒"金奖提名。

然而,就在事业腾飞的同时,肖晓琳恐怕也注定了她后来的遗憾。作为一位工作狂人,她无时无刻不在为节目操劳,常常通宵达旦地准备,寝食俱忘。

这样高强度的生活节奏,难免会对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尽管她本人素以刚强自律著称,但长期的工作压力和高度劳累,也在潜移默化中耗损着她的体质。

不过当时的肖晓琳应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已所剩无几,她仍在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直到2017年54岁退休,才终于有机会好好享受人生,陪伴家人。

临终前26字警世遗言

谁曾想,就在肖晓琳退休后不久,一场噩耗突如其来 - 她被确诊患有晚期结肠癌。为了更好地养病,肖晓琳前往美国儿子家中暂住。

虽然家人没有怠慢任何一种治疗方式,但是癌症的发展已是不可逆转。就在2017年6月,仅仅退休5个月不到,这位当家主播就这样离世了,绝望而无助。

而就在离世前,肖晓琳留下了令所有人动容的26字遗言:"要宣传,不要向我一样忽视健康,你们长寿健康,我就在,感谢你们。"

这26字警世遗言,不禁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一个职业生涯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临终前却如此惋惜自己曾经忽视了健康的可笑。这是对所有人最好的人生教导,值得每个人三思而行。

反思生命价值 重视健康珍惜眼前

肖晓琳的离世,虽然遗憾无穷,但她那句26字遗言却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生命的可贵永远比事业更加重要,健康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第一目标。

这位当家主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个人生哲理。她的一生都在为事业拼搏奋斗,在报捷声中耗尽了全部的青春与活力,最终却在老年时依然步步为营,难以释怀。

也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汲取教训,过度拼命终将付出沉重代价。肖晓琳是否曾经也希望能多些时间陪伴家人而不是事业?不得而知了。但是她毕生为之奋斗的成就,却也因为健康的丧失而蒙上了无尽的阴影。

生命短暂,我们更要重视健康,远离忙碌的工作,和家人好好相处。这不仅是肖晓琳临终前的嘱托,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人生课题。

唯有健康,方能精神永驻。有了健康,你才能充分体会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否则就算事业再辉煌,享受不到幸福和快乐,也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肖晓琳的遗言,注意身体健康,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活出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

0 阅读: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