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曹操的谋主荀彧之死,是有历史意义的?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1-06-07 12:38:50

荀彧之死,是有历史意义的。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乃三国时期曹操阵营最重要的谋臣,是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被曹操本人誉为“吾之子房” ,可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非一般谋士可比拟。(注:子房是指汉初三杰之中的张良,刘邦最倚重的军师)。

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位如此重要的人物,竟然在公元212年突然生病,接着立刻就神秘地去世,死因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答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要谈荀彧去世的近远因,不得不先提到历史背景概况。当时曹操阵营有位叫董昭的谏议大夫,在朝廷内大造舆论,主张应该让曹操进爵魏国公,原因是“大家”认为曹操连年征战,为汉王朝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功勋卓著,应当由皇帝封他一个公国,以表彰他的贡献与崇高地位。

从政治意义而言,封公建国,意味着在中原领土上将正式出现一个“魏国”,而这个魏国与汉朝的关系,将是某种程度的“国与国”关系;魏公与汉献帝的关系,则是国公与皇帝的关系。更精准一点说,魏国是汉朝册封的邦国,汉王朝是宗主国,因此魏国不算完全独立的国家,却拥有自己独立运作的政治体系。

换言之,曹操将从汉王朝的丞相,一种直接的君臣关系,变成有些类似平起平坐的邦国与宗主国关系。纵然汉献帝还是魏公曹操“名义上的君主”,不过大家都知道,所谓汉朝,此刻根本连一片土地都没有;而所谓的皇帝,也是半点权威都没有的。在这种情况下,若两人的名分从直接的从属关系,变成近乎平行的关系,那东汉王朝就更可说是“君不君,臣不臣”的状况,皇帝那仅有一点脸皮上的名分与地位,就更显得毫无意义。

就是这一点,让荀彧与曹操的心思有了很大分歧。

董昭虽然在朝廷大造舆论,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曹操本人的心意,只是借由董昭的倡议来发动。由于荀彧是所有大臣公认最重要的权臣,更是曹操的心腹,加上他为人正派,所以董昭一方面在朝廷里造势,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荀彧本人的意见与认同,只要荀彧也愿意力挺这件事,那么曹操成为魏公,想来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阻碍。

然而,正当董昭私下去寻求荀彧的支持时,荀彧竟然出乎意料地表示:“彧以为太祖(指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曹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原本为的就是匡复汉朝,安定国家。他秉持的是为人臣的忠诚之心,坚守的是谦让的原则。如果你们真的爱曹公,就应该帮助他保持晚节,即使不能功成身退,至少也别得寸进尺。所以晋封魏公一事,恐怕不合适。

从荀彧说的那句“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看来,似乎是对着董昭那一票人说的;然而以荀彧之聪明睿智,又怎么会不知道封公建国的事,是曹操没说出口的心意?荀彧心里清楚,董昭等人只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打探,所以那段话看起来是要董昭这些人知所进退,实际上根本就是希望他们去转达给曹操“知所进退”。

曹操得知荀彧的说法,不但深感失望,而且非常生气,根据《荀彧传》的说法是“曹操因此心中愤恨难以平复”。于是,正好此时曹操要南征孙权,于是上表朝廷,要荀彧到谯县(劳军,趁机把荀彧扣在军中。当荀彧随军队来到寿春时,突然莫名病倒,接着神秘去世,享年50,这就是一代顶尖谋士荀彧离奇死亡的过程。

由于时机太过敏感,所以大家纷纷猜测荀彧的死因。

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是荀彧忧郁而死,出自《三国志》荀彧本传,说法叫做“以忧薨”;

第二种说法是荀彧被迫自杀,见于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装食物的盒子,荀彧打开一看竟然是空的,所以他了解了曹操的心意,于是服毒自杀;

第三种则出自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的说法,曹操要荀彧谋杀皇帝的老婆伏皇后,荀彧不肯,所以自杀。

不管怎么说,荀彧确切死因现在当然已经无法证实,但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荀彧之死并不单纯,而且上述那三种说法或多或少都与曹操有关。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好奇,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如此密切而深刻,为什么两人最后会关系破裂?荀彧又是哪里得罪了曹操?

说穿了,就是两人的政治理想不同。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彧曾向曹操提出三大政治纲领:遵奉天子,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伏列强、弘扬正义以招揽群雄。

其中的“奉主上以从民望”,基本上就是曹操后来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型,当然这句话更早也更精确的说法叫“奉天子以令不臣”,只是那是毛玠所说的,说这句话的当下是公元194年曹操正式出任兖州牧时,两人见面谈的内容。然而,从毛玠与荀彧两人的说法比较之下也可看出,荀彧的说法更为正派光明,他的政治理想从未改变,就是专心服侍刘家天下,而不仅仅只是把皇帝当神主牌用。他愿意倾尽所有心力,在乱世之中辅佐一位乱世英雄,平定天下,匡复汉室,这就是他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可惜,这件事从董昭帮着曹操大造舆论,想成为汉朝中一个公国开始,他的理想就破灭了。他以为这些年来对曹操的影响,能潜移默化那种若有似无的“篡位欲望”,事实证明他的想法错了。在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很清楚知道,一旦曹魏建国,天下终将不再姓刘,而这件事彻底突破了荀彧的底线,因此他当然无法认同。

我们从上述那三个政治纲领中,完全可以嗅到荀彧超越乱世现实的政治理想;而对一个拥有如此崇高理想的人而言,没什么比努力一辈子,到头来却发现无法实现理想要来得痛苦的了。更让他难过的是,施加这份痛苦给他的人,正是他平生倾力辅佐的曹操,那种心中的扭曲与纠结,更不是一般人能想像。

他能一走了之吗?走了要去哪里?投奔更没希望的刘备与孙权?还是要跟着曹操往前走,迎向一个他无法苟同的政治环境?进退不得的荀彧,当然只有死路一条。自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不管荀彧死因为何,那已经不重要,反正结果都一样。即使他勉强活着,也得被迫面对让他难堪的政治处境。既然如此,不如“归去”。

那么,说这么多,就是要说荀彧因为无法实践理想,所以莫名其妙死掉的故事吗?不,这段故事更值得我们探究的,是另一个面向的曹操处境。你以为,曹操真的想逼死跟着自己多年的荀彧?事实上曹操并非无情之人,对他来说,荀彧也不是一般谋士可比得上的。他是曹操的心腹,他忠贞的铁哥们,无论在政治与军事中,都是出色的谋略家。像这样一等一的人才,又何必只为了封公建国一事,在这么短时间内急着逼死荀彧?他不同意,晚点再封不也可以?或者花点时间耐心地说服他,是否也是一条可行的方式?

答案是──没办法。因为曹操其实跟荀彧一样,也是进退两难,而且比起荀彧,他确实有时间与生存上的压力。

曹操不像刘备、孙权是自立门户,他的曹魏阵营虽然控制了中央实权,然而朝廷中却非所有人都受他指挥。相反的,在背后看好戏的、嫉妒的、仇恨的、打他主意,随时想找机会补刀的,大有人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所向披靡,战果辉煌,所以反对派找不到机会非议;然而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功劳没有以前大,很多战事往往也没什么结果,但却让人感觉他的野心比以前大,这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甚至开始有声音质疑曹操是忠臣或奸臣,致使许多人产生警惕与批判。

这些人以前可能不多,或者不敢公开,但赤壁之战吃下大败仗后,声音不仅明显,甚至多了起来,这就成了曹操心中的隐忧。这使得曹操加倍清醒意识到,控制天子重要,但枪杆子更重要。与其堵住天下人的嘴巴,不如紧紧捏住天下人的脑袋。因此,曹操必须加强他在权力上的攫取与控制,甚至需要更上一阶,塑造他政治上的正当性与无上的权威性。

更重要的是,荀彧只是一个人,可以任性地抱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却不行。他已经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就算他想退,这个已经自成一个有机体的集团也不会同意。所以,曹操必须执着地往前走,就算要清除一切来自自己人的障碍,他也得做。

因此,封公建国,就是曹操非常重要的政治布局,同时也是针对朝廷内外对他未来扩大权力的反应测试。

换言之,封公建国只是表面理由,实际上,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彻底从乱世英雄变成乱世奸雄。他心中想的,只有巩固更高、更大的权力,以确保自己在汉帝国当中的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力,是可以针对朝廷内外,更合理、合法地排除异己,铲除所有反对他的任何障碍,以确保在未来可预见的政治斗争中存活,并且更加实质地拥有与皇帝几乎平起平坐的权力与空间。

事实证明,就在荀彧死后不到一年,曹操还是违背了荀彧生前的劝谏,受汉献帝册封为魏公,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10个郡国,远远超过西汉初年所有刘姓宗室藩王,同时也违背了“七国之乱”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朝规定。简而言之,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成了汉王朝的乱源。

公元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违反汉太祖刘邦所订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而“九锡”这件事,更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讯号,因自王莽始,受九锡者之后大多篡位,故之后功臣多拒受九锡以避嫌。结果曹操不仅没有避嫌,还自己加了上去,这就成了非常不合体制的举止。

建安22年(公元217年),曹操僭天子礼,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10月,再授赐10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此时的曹操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根本已经是半个皇帝,荀彧生前的担忧与预料完全正确。曹操不再是他眼中那个匡复汉室的英雄,而是一个蚕食鲸吞汉帝国的奸雄。

当然,若从现代政治的眼光去看,荀彧的逻辑不免有些迂腐。江山可以姓刘,难道就不能姓曹?若他参透这一点,可能也不需要死得如此委屈,死得如此不明不白。反过来说,对曹操而言,如果你是他,在内外交迫、宫廷内斗、生死存亡的关头上,你是会加强力道去维护自己的权力与生存空间?还是默默成为专心辅佐汉帝国这样风雨飘摇、军阀割据的国家?辅佐那比你更无能、毫无威权的皇帝?甚至接受毫无政治能力与作为的政客们口诛笔伐?

而站在历史观点上,荀彧的处境令人同情且尊敬,而曹操的政治作为是令人不齿的;但如果从现实角度看,荀彧的政治逻辑则相对迂腐,反倒是曹操毫无悬念地勇往直前,务实提升自己政治权力与阶层,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正确的判断。

的确,汉帝国当时已经在垂死边缘,若不是曹操,真当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东汉帝国当时的黎民百姓而言,自明章之治后,就开启了一系列“幼主即位,外戚专横,宦官弄权”,最终导致“军阀割据”的恶性循环。直到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正式结束东汉,可说整整闹了130多年。

对老百姓而言,和平稳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谁当家根本不关他们的事。就算曹操是个野心家,扩大了权力与皇帝平起平坐又怎样?只要能带给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他就是好皇帝,好领导者,老百姓盼的就是如此简单而已。因此,曹操的存在,确实起了稳定的力量。

所以你说曹操成为这样一位奸雄,乱了汉帝国的制度,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却让老百姓有饭吃,有工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对或不对?是与不是?而荀彧阻止曹操晋封魏公,希望他好好辅佐皇帝,安安静静当个丞相,却可能无法解决强人曹操死后又群魔乱舞,军阀继续割据,战乱持续祸害百姓,究竟是对与不对?好与不好?

历史没有给我们答案,唯一有的只是曹操与荀彧的选择,以及你我心中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无法确知。唯有一点可以确定,任何历史中的人物,其决定往往都不是单一面向,而是在一张网络中被迫所做出的决定。当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需要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从每一个角度去观察脉络,理清逻辑,这样才能看清任何做决定者他的背景与思维,也才能进一步看清所有全貌。

唯有如此,你才会知道,任何决定都不能从结果的好坏去判断,而是要还原他当下的处境与思维,去产生理解。理解过后,你是否会与这样的人物选择一样的方式,那就是每个人的自由。

对我们来说,荀彧之死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大概也是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以死明志,也可以选择回到那个历史原点,破坏游戏规则,重建属于你的秩序。选择通常没有对错,只要你觉得你的选择符合你的背景条件与脉络,那就没有人可以从结果评价你正确与否。这么一来,每个做决定的人,想必应该都会更加勇敢,也更加自信地忠于自己吧。

(完)

推荐阅读:历史上的荀彧——王佐之才

奸雄曹操的另外一面:忧国伤时的大文豪

曹丕的政治能力如何,是否真像有些人说的超过了曹操?

曹操因它连杀八人,这猪为何始终不叫?因为它知道杨修多嘴的下场

只有曹操“唯才是举”?其他三国君主如何用人?​

1 阅读:420
评论列表
  • 2021-06-07 18:45

    当一个人的终极理想梦碎,而这人是他付出最多的人,剩下的不是伤心白责,会是一种深深的不甘与发自心底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