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退休老头,好多都是有文化、有素质、有阅历、有见识的。他们到一块儿,偏偏爱谈国家大事。尽管他们知道,自己说的都是废话,都是图个开心而已。但是,他们的议论,确实不乏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陆游有诗,“位卑不敢忘忧国。”这些退休老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无权无势,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是存在的。
昨天,冬阳煦暖,轻风和缓,几个退休老头又集中在公园里,坐在石头上摆开了龙门阵。这次他们竟然谈论到了一个重大的话题:毛主席的“农民造城”设想,与当今时代的“农民进城”,到底哪个构想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说实话,对于“农民进城”我还是知道一点的。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是缓慢发展,大都是家里有人在城里工作的,全家搬到城里居住。没有人在城里上班的,基本上还都是在农村生活。甚至有些人在城里上班,但是因为在农村还有土地需要耕种,家也还是在农村的。这时的农村,还算兴旺。
我们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农村义务教育两基大会战,各个村子都通过政府补贴,群众集资的形式,筹措资金,把村里的学校建设得漂漂亮亮的,基本实现了各个地方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我们村也在九十年代后期,拆除原来的破旧瓦房,建起了一座可容纳200名学生就读的教学楼。同时,各个乡镇也把镇里的初中,建得比城市的学校还豪华。
那个时候,人们的设想还是以乡镇为中心,逐步把农村建得和城市一样漂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人的生活品质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进入新世纪,风向突然变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突然加速了。实际上是农民进城的速度提速了。房地产业狂飙突进,房屋价格迅速攀升。与之同时,人口往城市流动的速度在加快。城市对农村的虹吸效应,力度空前猛烈了起来。
在这个城市化进程突然加速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全社会人口的流向是,乡村人口流向县城,县城人口流向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向二线城市,二线人口流向一线城市。
在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土地价格疯涨,房价飙升,GDP猛增,整个社会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中国迅速登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
潮涨潮落。当我国的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轨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许许多多流向城市的老百姓,因为房子问题,背上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的债务。
经济一转型,增速放缓了,财政困难了,失业增加了,挣钱不容易了,人们突然发现,房贷的压力是如此的沉重。
再加上,教育负担的加重,医疗开支的增加,连同房贷一起,构成了新三座大山。
“农民进城”造成的最大问题,是农村的迅速凋敝。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的学校,很快成为一座空壳,有教室有校园,就是没有学生。没有学生琅琅书声回响的村子,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体。如果不是有几个留守老人的守护,许多村子都成了不见炊烟的无人村。
农民进城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农业人口大幅度地减少。新生代没人想种地干农业了。于是,大片的土地荒芜。对于大平原地带来说,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地荒芜现象可能很少,或者基本不存在。但是对于像我们这河南西部地区来说,大部分是山区丘陵地带,好多土地都在沟沟岔岔里,地块又不是很大,大型机械无法耕作。这样的土地荒芜确实是很多的。
种田人少了,不可能藏粮于民了。现在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基本都是靠去超市买米买面生活。粮食问题基本全都靠国家了。
这些即兴聊天退休老人,对“农民进城”是颇有微词的。他们觉得人口都往城市里集中,对国家的发展并不是很有好处。短时间看,能够帮助消化大量的房地产库存,促进经济繁荣。但是从长远来看,城市供给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就业、交通、社会治安都会出现问题。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国家会没有回旋余地。譬如一旦遇到战争,遇到灾荒,国家会失去农村这个广大的战略纵深,可能会导致出现很难应对的局面。
他们这个看法,和温铁军教授的观点倒是很接近的。
我记得很早以前,我曾经听过一个地理教师的公开课,他讲到,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城市会不堪重负,出现大城市病。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逆城市化,就是人口向乡村回流。被动的逆城市化,会让很多人生活极度困窘。
我不知道我们国家的大城市病出现没有,会在啥时候出现。如果大城市病发生,是不是也会出现逆城市化。
我和这些老先生不很熟悉,没有向他们咨询老主席当年的“农民造城”的设想是怎么回事。那些老同志只是在争论,也没人能解释清楚。于是,我回家打开电脑,上网查找了“农民造城”是什么意思。
原来,毛主席的设想,就是以农村人民公社为依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积累资金。在此基础上,实行人民公社工业化,就地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就地造城。也就是说,一个人民公社的驻地,要建成一个小城镇,要有教育、医疗、商业、金融、文化体育等各种社会事业,要能够给农民提供和城市市民同样的社会服务。同时,要把各个乡村规划建设好,村村有小学,各公社有初中高中,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基础教育。村村有卫生室,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公社,特别重大的疾病,才需要进县城或者大城市治疗。我们公社当年的剧院兼电影院,就建得很高档。省里剧团就曾多次在那里演出。
同时,各个公社都要大力发展五小工业,即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化肥、小水泥等,也可以和大城市工业合作,成为城市大型企业的一个车间。还可以根据各地客观实际,开办企业,让农产品就地转化为工业品等等。
当然,毛主席的设想是根据几十年前的社会实际提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需要改造升级。尤其是五小工业,肯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毛主席以乡镇为中心,发展基础社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发展工业化,让农劳动力就地转化的思想,可能就是治疗大城市病的良方。
我在想,如果中国的老百姓都不朝大城市里拥挤,我们不搞那么多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动辄人口上千万的大城市,让各个乡村都房舍齐整,屋宇俨然,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让各个乡镇都像县城一样公共设施齐全,公益事业齐全,教育、医疗、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都和城市一样,把全国的老百姓分散到各个村子,各个乡镇,整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是不是会更容易一些?人们的负债比例是不是会低一些?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会高一些?农村人“城市容不下肉身,农村安抚不了灵魂”的困境会小一些?
据说,欧洲人的农村就建设得很美,很宜居。所以欧洲人居住很分散。许多农民非常享受那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
作为退休教师,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学知识,只是听到这些老同志的议论,有所思,有所感,随便发表一点想法。这想法,实际上是我年轻时的梦。就是让家乡变得山清水秀,街道整齐,家家户户房屋整洁宽敞。整个乡村美丽富饶,宜居宜业。现在说出来,希望听听各位网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