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反转!资本市场保卫战已经打响

声道观察 2022-03-16 22:43:32

文\三娘从“心态崩了”到“抄底时刻”,这段时间可能再没有比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们更懂得什么是蹦极的滋味。

上周开始中概股集体自杀式暴跌,到本周A股、港股的连锁反应,中国的上市公司们几乎可以说是哀鸿遍野。

上周四5家中国企业被SEC列入有退市风险的清单,一石激起千层浪,中概股连续暴跌3日,“中丐互怜”也成为社交名梗。随后,弥漫于中概股的低沉情绪也传导至港股市场,以互联网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恒生科指本周前两个交易日同样“很受伤”。

一切直到今天——

图源Wind

在股吧,3月16日已经被股民们称为“大奇迹日”。

转机来自于消息层面的变化:

首先是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会议提到,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

同一天,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会议要求,要积极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

有人认为,这次多部门的表态更多是短期行为,但如果我们把视线拉得更长一点,会发现,或许事情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草蛇伏线,绵延千里。

其实很多人忘记了2月底中央曾经召开过这样一次最高会议。其中有这样一句表述:“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坚决维护金融稳定大局。”对于金融风险的强调在近一段时间以来尽管经常被提到,但如此坚决的语气,证明对于金融市场的秩序维护正在进入最高决策层视野。

作为市场主体中的优秀代表,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经济体运行的底气,上市公司构成的不仅仅是当代中国产业价值图谱,上市公司中的龙头企业,其经济和产业风向标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而金融市场所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其冲击力,我们已经在隔壁清晰的看见后果了。

为什么在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千亿乃至万亿级的市值龙头公司如今是说闪崩就闪崩、说跌停就跌停?这当然显示着当下市场信心有多么脆弱,几乎可谓草木皆兵。

但从监管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可能还有人利用了这种信心危机。

也在今天,市场传出了一则不起眼的消息,据说,监管部门正在酝酿联手打击恶意做空机构的措施。

01恐慌制造者

传言和谣言对市场和某些公司杀伤力巨大,一旦单个股票承受了过大的下跌压力,再加上在美股和港股市场还存在卖空机制,这进一步会给市场稳定带来冲击,挫伤投资者信心。

这次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的另一个重点议题——平台经济治理,就是这样一类公司。

自从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作为未来工作重点,互联网这一曾经的天之骄子行业顿时落入凡尘。随后,以反垄断为代表的一系列针对平台经济巨头的监管措施纷至沓来。

在此之前,随着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其市值也水涨船高,已经足以和美国科技巨头并驾齐驱。但随着监管措施的落地,到2021年9月,全球市值前十已无中国公司。

这一轮中概股暴跌之后,想必市值排名跌的会更加厉害。

站在国内的视野来看,确实随着互联网公司逐渐从创新公司壮大成为当下人们衣食住行的供应商,他们的权力也伴随着这些产品服务的扩张而不断拓展边界。这是当时监管出手的原因之一。

但站在全球的视野来看,或许就是另外的叙事逻辑了。这批中概股公司无疑是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的优质资产,如何在其中获取机会,一直是全球百年资本市场中的猎头们关注的事情。

我们拉长视野来看,发生在中概股身上的事情,其实并不稀奇。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当时有市场交易商试图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引发投资者对一些上市公司稳定性的恐慌、恶意制造信用危机,随后SEC采取了一系列针对谣言的调查和震慑机制。当时的SEC执行部门主管Linda Thomsen就认为:“泛滥的卖空,市场操纵以及谣言,在使某些团体得利的同时却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后来的事实也证明,SEC所建立的应对谣言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交易的应急机制设计,在对抗资本市场的谣言上有一定作用。

但相比主要以机构和专业投资者为主的美国资本市场,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中国资本市场,谣言所能造成的“踩踏效应”会更剧烈。不过目前来看,应对资本市场上的流言和不实消息,我们并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

可危机和危机之间,总有一些连接和教训值得吸取。

《比较》杂志在2012年第5辑曾经刊发过刘鹤副总理的一片文章,比较了两次全球大危机。这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率首先表现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但这种交替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

02维稳时刻

当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中概股时,其实对于本土的上市公司们来说,近段时间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冲击”。

在此之前,美国一个“未经核实的名单”,直接重挫中国医药白马股代表药明康德;而有“宁王”之称的宁德时代的一则特斯拉解除合作的“假消息”,直接联动整个新能源板块就上演跳崖式股价;就连没有坏消息的茅台和白酒股板块,也由于市场恐慌而遭遇砸盘。

以药明康德和宁德时代为例,之所以市场会相信传言,本质上是因为谣言符合当下国际政治多重不确定性的预期;在港股市场上的腾讯,原因也是类似,互联网公司的多部门“综合治理”的语境,是此前一个自媒体小号的无任何证据的随意言论,都能够撼动千亿市值的关键所在。

炒过股的人都知道,每天关于资本市场的各种小道消息在股吧、微博、社交网站等地方满天飞,而这些消息中也存在着一些个人或者机构为了实现特殊目的而捏造的虚假信息。而普通投资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一核实这些小道消息的真伪,难免有人误信。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信息和大量的噪音同时存在是这个资讯极为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无法避免的现实。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海量流通的资本市场之中,要保证每一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信息都不存在噪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也正因此,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标准上的完善以及对于造谣成本的凸显就显得极为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市场之所以会被谣言牵着鼻子走,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谣言”符合市场的预期。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对金融市场的维稳,除了机制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信心和预期的维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近期的一则发言,也说明政府智囊们正在看到这其中潜藏的危机:政策对市场来说是风向标,政策的可预期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各个部门出台政策,要做风险评估,避免政策导致新的不确定性和引发新的风险。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的科技公司已经是未来的产业竞争核心,这个时候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做空机构的靶子和“可乘之机”,对于未来大国博弈来说更为重要。

信心比黄金可贵,这句话已经多次被高层引用。资本市场的信心之战,已经开始了。

作者简介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