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红军被30万国军围困,19岁战士出奇招破局,毛主席:军中奇人

历史滴温度 2024-10-05 10:48:09

1935年初,刚从湘江之战脱身的红军,再次被一条汹涌大江拦住。

前方正是水流湍急的乌江,河岸间距宽阔,对岸敌军布下严密封锁,甚至摧毁了桥梁和船只。

后方国民党军队紧追不舍,预计一天就能追上,彻底断红军后路。

前有虎后有狼,更有大河挡去路,连毛主席也不禁眉头微皱,命令尝试强渡和偷渡都失败。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十九岁战士挺身而出,提出一个巧妙策略。

毛主席得知后,不禁拍手称赞,感慨大笑道:“军中真有奇人啊!”

这位小战士是谁,给出啥好主意,竟能让毛主席也夸赞,最终红军如何渡过乌江一路北上?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呀。

1934年11月,红军付出惨重代价,终于成功渡过了湘江。

然而敌军还不死心,在湘江两岸部署了大量兵力,并直接用炮火对准河面进行猛烈射击。

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第34师主动留下,与敌军在东岸树林中进行激烈战斗,几乎全军覆没,后被称作“绝命后卫师”。

这一战极度惨烈,红军原本八万的主力部队锐减至三万,已无法承受任何大规模的损失。

尽管如此,红军战士并未气馁,选择继续出发为革命奋斗。

1934年,黎平会议结束后,中央抵达猴场镇,准备召开当年的最后一次会议。

当时,红军计划在新年之后,强渡乌江,向黔北地区挺进。

然而博古和李德反对,甚至还认为,乌江水流湍急,礁石遍布,不应该强行渡河。不如在乌江建立一个临时根据地。

此言一出,遭到其他党中央领导人的反对,双方争执不下。

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发表意见,认为不应该在乌江建立根据地,而应该围绕遵义来建立。

毛主席还表示,红军不能被小小乌江挡住,必须渡过乌江,打好进入贵州的第一战!

他的话音刚落,其他人纷纷表示支持,同意强渡乌江这个决定,并迅速抵达乌江边。

这一看就让倒吸凉气,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

乌江水流湍急,石壁陡峭,遍布着众多明暗礁石,确实是一处天然的险阻。

除了自然障碍,红军还必须面对敌军,后有薛岳指挥的三十万军队,对岸则是王家烈的大量兵力。

面对如此困境,红军该怎么走?

乌江的江面上泛着寒光,毛主席站在岸边,一时面露忧虑。

尽管江水湍急,他仍能清晰地看到,对岸连绵的山峰中,隐藏着一排排漆黑的炮口。

如此看来,蒋介石已提前通知贵州军队,计划在这里围堵。

此情此景此困,与一个月的湘江战役何其相似。

就在毛主席担忧时,陈赓派去打探的战士跑回来,汇报周边情况,却是一个坏消息。

为了阻止红军渡江,敌军已彻底摧毁所有桥梁,烧毁了周边老百姓所有船只,连造船的木料也被烧掉了。

毛主席听后脸色变得严肃,难道这要让战士们游泳过河吗?

他随手捡起一块石头,遥遥地扔进河里,只听一声闷响,石头消失不见,足以证明乌江的深度。

这么深的河水,即便是游泳高手,恐怕也难以安全游过去。

党中央经过讨论后,决定强行渡河试试。

这个重任落在了王耀南身上,他是工兵连中搭建桥梁和道路的专家,红军多次依赖他的协助撤退。

国民党大军即将追上来,情况紧急,只能扛住压力想办法。

王耀南跟部队苦思冥想,构思出了第一个方案,那就是利用绳索强行过河。

他们挑选八名游泳技能娴熟的战士,一边牵着绳索游向对岸,另一边则进行佯攻,以分散敌军的火力。

可惜的是,当他们到达江心时,还是被敌军发现,绳索也被炮弹一下炸断。

八名战士无法应对困境,不得不暂时撤退,尝试用绳索渡河,却未能成功。

可是他们不甘心,又想出一个新的法子。

第二天夜里,他们派出了十五名战士,每五名战士乘坐一个竹筏,趁着夜色中偷渡过江。

然而夜晚时分,乌江水流变得更加湍急,两个竹筏很快被冲走。

最后的一个竹筏,载着毛振华等五位战士,更是在乌江上直接失踪了,再也找不到踪影。

偷渡计划失败了,战士们感到非常沮丧。

距离敌人追上来,仅剩半天时间了,可红军还被乌江阻挡,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毛主席再次来到乌江边,看着江水滔滔流去,心里不禁有些焦急。

在这紧急时候,漫山红军队伍里,突然冲出来一个小战士,来到了毛主席跟前。

他主动提出,自己有办法渡河。

毛主席愣了下,瞧着这名小战士,心知大喜过望,让他说说法子。

原来这名小战士,名字叫做石长阶,今年仅十九岁,自幼在大河畔成长。

童年时家境贫寒,无力购置木制渔船,因此家人常砍伐后院的竹林,制作竹筏来渡河打鱼。

用竹筏来渡江,这真的可以吗?

毛主席听后灵光一闪,再次唤来王耀南,却听到了他泼了盆冷水:

“竹筏太轻,小河尚可,但面对湍急的江面,一个浪头就足以使竹筏倾覆,更不用说还要承载军队和武器的重量。”

石长阶并未因此气馁,指向竹林自信地说:“三层竹筏足以抵御长江激流,若担心武器重量,可使用竹篾,即便是千斤重石压在上面也无妨。”

毛主席看到石长阶的自信,决定采纳他的建议尝试一下,并且把任务交给了他,让他负责教授技术并组织人力。

石长阶立刻行动起来,从背上拔出刺刀,迅速砍倒旁边的几排竹子。

其他战士好奇地围拢过来,看着他双手灵巧,将竹子纵横交错捆绑在一起。

令人惊讶的是,他没有使用棉线或绳索,而是用刀在竹节上削出小孔,将几十根竹子就连接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在战友们震惊的目光里,他将竹排投入水中,并携带两块重达几十斤的石头,砰一声跳上了竹排。

尽管竹排承载如此重量,但是在江水中纹丝不动,简直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石长阶开心地站在竹排上,向战友们宣布,只要迅速且大量地制作,就能一路铺到江对岸。

毛主席大笑拍掌称赞,命令数百人的工兵连立刻动手。

看着战士忙碌场面,毛主席不禁感到忧虑,因为敌人越来越近,但工兵连人数不足。

刘伯承当即下令,向当地居民支付十枚铜钱作为赔偿,邀请居民行动起来,协助红军砍伐竹子。

彭德怀也下了令,调遣上千名战士听从工兵连指挥,全力以赴地协助制作竹排。

在夜幕掩护下,红军几乎砍光沿岸所有的竹林,再加上民众的帮助,终于完成竹排和竹篾制作。

如此一来,可以把竹篾比作搭建桥梁的绳索,把竹排比作搭建桥梁的木板。

可新的紧迫问题来了,如何将这些绳索延伸到河对岸呢?

石长阶计划趁夜色潜游至对岸,将绳索固定在对岸,以便在两岸间搭建桥梁,并在敌方领土上建立起据点。

他迅速行动,从工兵连中挑选十几位战友,皆是擅长游泳,脱下笨重的军装,一头扎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

尽管江水未结冰,水温已接近零度,战士们在夜色掩护下游了超过千米的距离。

为了避免被敌军发现,他们始终未将头露出水面换气,全凭坚强的意志力支撑。

然而,在距离对岸不到百米时,一个巨浪突然袭来,几名战士险些被冲走,幸亏其他战友及时拉住。

奈何浪头过于汹涌,他们不得不折回原路。

他们尝试了两次,但最终都因寒冷,无法成功游到江对岸。

石长阶累得气喘吁吁,冻得眼睛发红,但思维却异常清晰。

他明白必须再想办法,想了会后再次跳入水中,岸边战士还没回过神来,就见他冒出头来大喊:“把竹篾给我!”

战友们终于意识,他打算利用旧桥墩来架设桥梁,于是迅速把竹篾扔给他。

石长阶深吸一口气,再次潜入水中,全力将竹篾固定在桥墩上,然后在江上换气,再次潜入寻找下一个桥墩。

他反复进行这个动作无数次,从夜晚一直工作到天亮,已经完成上千米桥梁的一半。

在他身后,红军沿着他的足迹搭建竹排,即将要搭建成一座竹桥。

眼看即将成功时,敌人终于发现了,战斗骤然爆发。

对岸敌军突然醒悟过来,连忙架起大炮,向红军发射数百发炮弹。

同时后方传来消息,三十万国民党大军,将在不到两小时内抵达。

不能再拖了,必须立刻抢渡乌江!

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石长阶如同游鱼般穿梭,率先架设绳索,为战友开辟道路,工兵连则迅速搭建竹排,让其他战友快速通过。

红军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石长阶和工兵连战士已经忘记疲劳。

炮火在耳边纷飞,落在江面砸出巨坑,水流汹涌冰冷,让人压根没办法忍受。

可是红军撑下来了,迅速地强渡乌江。

然而,在即将完成渡河的最后时刻,终究还是出意外。

一声巨响,敌军的一颗炮弹从天而降,直接命中石长阶的背部,炸得他跌落江中,手中还紧握着最后一段竹篾。

这位十九岁的小战士,在强渡乌江胜利前夕英勇牺牲。

另一边,当红军接近对岸时,突然发现敌军火力转变方向,这又是怎么回事?

他们转头一看,发现有五名红军战士,正在敌军阵地上英勇作战,赫然是第一次强渡时,失踪的毛振华等五人。

五名战士如天降神兵,让敌军措手不及,阵地陷入混乱,而我军主力部队则趁机陆续成功渡河,掀起猛烈反击。

在红军奋战下,浮桥最终在乌江北岸稳固建立,让对岸敌军吓破了胆,很快陷入混乱,四散逃窜。

成功渡过乌江之后,红军已经前路开阔,三十万追兵隔岸追来,已是鞭长莫及。

站在乌江遥望,毛主席得知石长阶牺牲的消息,不禁眼眶湿润,惋惜地称赞道:“军中真有奇人啊。”

石长阶的英名,如同江畔的青松,永远挺立不倒。

乌江水奔流不息,仿佛诉说石长阶的英勇事迹。他的精神如同那江水一般,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中。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

2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