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平时会感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同时还可能伴有畏寒肢冷的症状,一旦感冒发烧,这些情况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时,往往会提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问题,这在西医学中属于缓慢型心律失常,通常医生会建议安装起搏器。
43 岁的李先生,因胸闷、气短一周前来求诊。他在当地医院做的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动过缓,Ⅱ 度房室传导阻滞。当地医院的一位医生向他推荐了我。
李先生来到我的门诊后,我详细询问了他的具体情况。他说自己不仅胸闷、气短,而且还有很多黄色的痰。他还提到,自己的嘴巴和鼻子都特别干,甚至还有些口臭。我观察他的舌象,发现舌体略胖,有浅齿印,舌质瘀暗,苔偏黄腻,脉象结代。
针对他的情况,我开出了一个方子,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陷胸汤、桂枝甘草汤为基础进行加减。
具体药物有:麻黄,细辛,白附片,炒瓜蒌子,炒瓜蒌皮,法半夏,酒黄连,炙甘草,红参,桂枝。这个方子共 6 剂,水煎服。
服药 6 天后,胸闷、气短有所好转,口鼻干燥消失,但出现腰酸背痛、胃酸过多情况,舌头和脉搏无明显变化。于是调整方剂,将炙甘草增加到 40g,红参增加到 30g,桂枝增加到 40g,继续服用 6 剂。
6 剂后,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心率加快,但站立时头晕,舌质淡暗,舌边偏红,苔白,脉沉缓,时有结代。
在此基础上,方剂中加入粉葛 80g,丹参 30g,再服 6 剂。之后患者未复诊,经电话询问得知所有不适消失,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情况也有很大改善。
现在,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位患者的情况。
分析李先生的病情,他以 “胸闷、气短 1 周” 就诊,属于中医学 “胸痹” 范畴。脉象结代,结合心电图结果,可确定为西医学的缓慢型心律失常。
肢冷、咯黄痰,舌象表现为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瘀暗,苔白腻,辨证为阳气郁闭,痰浊中阻。阳气郁闭致津不上达,引起口鼻干燥,痰湿内蕴导致口臭。
方剂中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陷胸汤、桂枝甘草汤加红参,麻黄发越阳气,附子振奋阳气,细辛鼓动肾中真阳之气;黄连清热燥湿,半夏醒脾燥湿,降逆化痰,瓜蒌皮和瓜蒌子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桂枝通阳,甘草补虚,辛甘并用振奋心阳、温通血脉;红参补益心气,全方共奏温通心阳、宽胸化痰之效。二诊时根据症状调整药量,加大桂枝、红参、炙甘草剂量,是为了加大补益心气、振奋心阳之力,同时借鉴 “炙甘草汤” 的含义。
三诊时因出现胸背痛及身痛,考虑体内有瘀滞,加入葛根解肌、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人体的阳气不足、痰浊阻滞、气血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综合运用温阳、化痰、活血等方法,以达到改善症状、恢复心脏正常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