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与奇,这两个对应的元素,充分体现在书法的艺术实践中,它们的源头,从太极图,是太极图散发的对立原理的分支,阳为正,阴为奇,奇正相生,这些抽象原理,也深入在书法的活动中。通常我们却知道习字先正后奇,但很少有复归如平正的想法,而我近来的想法,就是复归于平正。
我在微博中写道:
最近写字,尽可能写平正,回归原初的状态,忘记是艺术,是书法,是草书,而只是写字,而且尽可能写正一点。
书界的美丑之争似乎停止,大家在静下心来写字,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思无邪,想得不多,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写好一字,虽然被认为与艺术无缘,其实把字写好,也算是个好事情,也能使人开心喜乐,这样就足够了。
雷家林又说:
干什麼事都得從早,最可貴的年華在少年時,其次在壮年時,老了再爲它,從是技法純熟,在氣象風韵上,總顯幾分蓑朽,目也病了,耳也背了,一切少了一點少年的真氣,少年的東西,或許技法尚不到家,却有真氣彌满的韻味與風尚。醉裡狂裹得真如,狂逸草率中見真我。
这个奇怪的感受正是深入思考奇正的问题,我们用正可以有一定年份,但不必一管到底,在这中间可以尝试用奇,或者奇正相生,奇正混杂,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面,也就是字面。
当然用奇过后,又可用正,唐朝过庭先生也说过先平正,然后务求险绝,然后复归于平正,可以说,第三句往往被今世书者所忽视,那其实是最要紧之处,不仅仅是回归原初的问题,而且这种归正的作品中,包含丰富的奇绝因素,也是一种总结性的发挥。
世人欣赏书法作品,总有疑惑,书家如同佛者,要提供方便之门,增强观者的信念、信心,最好的增信方式就是复归于平正,我们看到井上有一晚年临习颜家庙碑,可以算是复归于平正的方式,这对于观者对于其书写现代风疑惑的打消起来重要的作用,书法的一生,应该是在正与奇中反复用心过程。
老年用奇与少年奇区别还是大的,用正也一样,所以要珍惜任何时候的正奇并用,这样可以留下一些迹,能够进行对比欣赏,看出什么来。
右军晚乃善其实不绝对,他的少很善的兰亭临河帖无法复制,老了再写也没有用,所以要珍惜少年时,写下的当时不觉得好也不用扔掉,用来回顾并发现可取的地方。
湘人在奇正方面领悟最深,不仅仅是书法一道:下面文字含有奇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