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4月,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上,注定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在乘联会这个车企组建,非官方的组织发布的数据中,4月1-14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突破了50%。
达到了50.39%。
这意味着,如果以乘联会的口径为准,那么从今天起,你们身边买纯燃油车的人,都是汽车市场中的“少数派”。
而多数派“新能源车”,也就意味着,每卖出两辆乘用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这个50%的达成速度之快,就连比亚迪的老总王传福也未曾料及——仅仅在前一个月,也就是2024年3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王传福预测,新能源车渗透率未来三个月即将突破50%。
看,作为自主品牌里新能源老大的比亚迪,它的创始人的大胆预测,在现实的速度面前也显得“过于保守”了。
达成这一历史性节点,更是比咱们国家最初原定的2035年提前了11年。
虽然新能源取代燃油成定局,但为啥会提前这么多时间达到?
大众都能看见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持续“卷价格、卷技术”,产品力发生质的提升,特别是今年的价格战,进一步降低了购车门槛。此外,不断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也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大众看不到的深层逻辑是:
因为中国的汽车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卷死国内的绝大部分合资品牌,从而有足够的市场来支撑起收入规模和利润,来完成自身新能源技术的迭代。目前中国市场的总销量也就2800万上下的规模,自主品牌要想多吃一口,那么合资品牌势必要少吃一口。
在油车技术上,自主品牌没有优势,所以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在新能源车领域发动价格战,利用技术、成本,以及新能源车本身对燃油车的优势,去抢夺合资品牌的市场就成了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以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为例,这家公司在燃油车时代其实不出彩,基本上是靠着“便宜大碗”的方式在10万以内的市场赚钱,同时把钱投入到电动化的研发中。
后来比亚迪起来之后,就开始主动发起价格战了——随着不断地降价,比亚迪正在用7.98的秦一步一步攻占传统的合资品牌市场,这个过程会一直厮杀到合资品牌没有利润,无力参与价格战了为止。
那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既然新能源都占了50%了,为什么有的公司下跌了不止50%?
造成这种现象,是由好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的:
1. 我们之前下冲到2700的经历,其实跟股灾没区别,它的背后原因很多人都知道了,那就是机构在被迫减持导致的。
2. 价格战必然对上游的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很多公司的营收下滑了,在大家不知道价格战会打到什么样的时候,这些公司尽管有技术有实力,也不会倒闭,但估值一定会被市场打压。(因为不知道价格战的底在哪里)
3. 渗透率过50%虽然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但其实早就在市场的预期之中,而市场对这些公司的看法,已经提前进行了转换,从原来的成长股,开始变成价值股思路,这个转变中,估值也会被压制。
4. 当前所有的因素,都在压制估值,而这个逻辑会自我加强到无法持续的那一刻,也就是这些公司业绩稳定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