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3年后,整体战局已逐渐对同盟国有利,德国因战力的耗损从攻势作战转为守势作战。当时,轴心国成员之一的日本身陷中国战场,海、空军也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败,已无力与德国战略配合;而意大利也向同盟国投降;苏俄则于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获得重大胜利后,展开大规模反攻,希特勒不得不调动预备队与西线兵力阻止苏俄军队进逼。
一、战役起因
大君主作战: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有鉴于英国若被德国攻占,轴心国将会控制欧、亚、非、澳等洲,对美国而言,将造成巨大威胁,因而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构想。罗斯福希望结合同盟国力量,造成德国前后遭夹击、兵力被分散的态势。于是,就有了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加会议」,同盟国决定以英伦三岛为基地进攻德国,代号为「大君主作战」,同年6月28日确定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二、战役经过
因战况吃紧,加上情报显示盟军将自西欧登陆,德国当局未雨绸缪,积极在盟军可能登陆地区构筑「大西洋长城」防御工事;至于盟军则依据「大君主作战」的指导,决定以两栖部队初期在诺曼底海岸登陆,之后集结资源与兵力,进行诺曼底及布列塔尼地区决定性作战,突破德军包围。
(一)盟军大举突击抢滩:就盟军兵力而言,为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盟军集结英伦三岛的兵力,计有英军17个师(包括3个加拿大师),美军20个、法军和波军各1个师。战斗机5049架、重轰炸机3467架;其他战斗用飞机共2343架,运输机2316架、滑翔机2591架。各型船舰、登陆艇超过6千艘。于1944年6月6日上午6时30分,盟军大举在法国诺曼底海滩突击登陆,开始反攻欧洲大陆。
(二)德军错失先机,节节败退:登陆之后,由于德军各阶层指挥官均无法判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是主登陆或为佯装登陆,延迟了使用预备队装甲部队的时机,丧失反登陆作战最具决定性的24小时。由于先前对盟军动态掌握与情报搜集不确实,加以德军坚持主观的成见,6日当夜,德军第七军团反击指向克恩方面,于是失去了在犹他、奥马哈海滩反击有利时机。
驻守在佳莱方面的德军第十五军团,直到6周后仍于塞纳-马恩省河北岸防守,未敢增援诺曼底作战;6月12日德军企图以飞弹反击,轰炸伦敦,打击英国人心士气,引诱盟军在加莱方面登陆,夺取飞弹基地,以减轻诺曼底方面的压力。
但由于飞弹精准度不佳,所造成效果不如预期,德军企图引诱盟军在法国北部第二次登陆未能实现;时至7月底、8月初,德军在加莱方面抽调若干步兵师,开始转用于诺曼底地区,但在盟军空中轰炸下,德军增援部队到达战场时间十分迟缓,又因将逐次到达战场部队也多为预备队,丧失了战略与战术作战效果,更导致后续战役失利。
纵观盟军在登陆地点、时间、谋略欺敌运用成功,不仅使德军兵力部署分散,备多力分,且隐匿了盟军渡海,延迟德军战略预备队的投入以及作战指导错误,使盟军「海王星计划」完全成功,奠定「大君主作战」胜利的基础。
三、战役检视
检视诺曼底战役,希特勒必须负起德军失败的最大责任。
希特勒刚愎自用、过于干涉的作风使整个指挥系统瘫痪,也使前线将领无法对情况做适时反应,尤其资源分配的不适当,也使战力深受影响。而隆美尔未能于1943年夏季接管B集团军,或出任西线总司令,也造成德军防线的部署未能符合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盟军为了不让德军事前确实掌握登陆地点,曾经执行规模庞大、成本高昂的欺敌计划,目的在使德军深信盟军攻击重点会在加莱方向,甚至盟军已在诺曼底登陆,还计划使德军相信是盟军的声东击西计谋,使25万德军被吸引在哈佛到安特卫普之间,直到诺曼底登陆作战成功为止,德军才得知中计!
四、结语
诺曼底战役虽然只是二次大战的一段插曲,却是扭转乾坤的一场胜利;
没有诺曼底登陆的成功,盟军是否有能力在后续的战役中站稳优势,击溃武器装备一流的德军,实难论断。
诺曼底战役为两栖登陆作战立下范例,堪称中外战史的经典,时至今日,仍受军事战略研究者的推崇;诺曼底战役让世人看到盟国之间团结御敌、心手相连的一面,参战国的民众也深深被盟军英勇作战的事迹感动,进而激发更充沛、更高昂的民心士气,营造“和平终将到来、侵略者必定付出代价”的氛围,后代世人应记取诺曼底战役的历史意义,用包容与感恩的心情维护地球村的和谐,让无情烽火永远熄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