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请示中央,撤销了野战军指挥机构的同时,还提了一个要求。
把原来属于晋冀鲁豫军区的一纵还是留在晋察冀军区。
老实说聂荣臻这个要求,其实也颇有些无奈,因为当时的晋察冀军区的野战部队满打满算就只有4个纵队,调走了一个纵队,晋察冀军区这仗还怎么打?
中央其实也很为难,晋察冀军区的情况不能不考虑,可刘邓的晋冀鲁豫军区作战任务也很繁重,思来想去,只好做了折中处理。
一纵还是还给晋冀鲁豫军区,不过变相的,原一纵司令员杨得志留在晋察冀军区。
半年后,晋察冀军区重组野战军指挥机构,杨得志出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
1948年5月9日,中央决定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并成立三个兵团,晋察冀野战军的番号取消,成立华北第二、第三兵团,杨得志、杨成武分任司令员。
一抗战胜利后,中央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计划,抽调各大解放区的部队开赴东北。
杨得志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原定是调往东北去的。
不过,杨得志率部北上期间,国民党军从秦皇岛登陆,占领了山海关、锦州,切断了华北与东北之间的联系,杨得志没有去成东北,后来就留在了华北。
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野战部队9个纵队编为两个野战军加一个教导师,当时全军区还有地方部队10.4万人,基干民兵90余万人,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聂荣臻对杨得志本来就很熟悉,在红军时期,聂荣臻就是红一军团政委,杨得志是红一团团长。
对这个老部下,聂荣臻还是很了解的。
图|聂荣臻不过,在杨得志回忆录中,并没有提及他1946年在晋察冀军区的事儿。
整个1946年,是晋察冀军区日子过得最艰难的一年。
1946年3月,晋察冀军区在中央指示下,开展裁军工作,尽管当时其他各大根据地、解放区都接到了中央裁军的指示,但无疑晋察冀军区贯彻的最彻底。
九个主力纵队,直接裁成四个,不仅如此,保留的纵队也都各自进行了裁减员额。
裁军完成以后,晋察冀军区野战部队仅剩下5万余人。
以至于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晋察冀军区打得很局促。
杨得志的一纵在晋察冀军区本身是属于客居,所以聂荣臻没好动“刀子”,可为了响应全军号召,也裁了不少,也因为裁的太多,聂荣臻后来指示,将黄永胜纵队、赵尔陆纵队第三旅以及第二旅第4团合并。
一纵裁军前下辖1.25万人,裁军后下辖1.2万人,只进行了名义上的裁军。
对此杨得志似乎并没有什么表示,反应比较大的是原来晋察冀军区的老人。
比如杨成武(时任三纵司令员)就拉着二纵司令员兼政委郭天民、三纵政委李志民向聂荣臻反映,只是很遗憾没什么效果。
郭天民后来在张家口保卫战后,因言辞过于激烈,后来被调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任副参谋长。
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二整个1946年,晋察冀军区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7月,大同集宁战役失利;8月承德保卫战失利,9月张家口保卫战失利。
特别是张家口一战失利,导致了晋察冀根据地被撕裂,原本属于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基本上就脱节了。
也因为晋察冀军区一年多都没打开局面,中央后来就改变了战略,华北在战略上主要配合东北作战。
张家口保卫战结束后,郭天民被撤销职务(后来调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杨得志就接替出任了二纵司令员,李志民任政委(当时晋察冀军区刚取消野战军指挥机构,一纵在政委苏振华的带领下回了晋冀鲁豫军区)。
从1946年年底到1947年初几个月的时间,晋察冀军区虽然整顿了野战部队,却始终战绩不佳。
杨得志后来在回忆录中,虽然没有提具体的作战过程(杨得志指挥的二纵没有参与主力作战),可也提到了那时部队的情况:
“大家对所取得的战绩,都很不满足。我们感到主要是未能集中兵力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敌人对平津保三角地带的控制,敌我双方实际上仍处于胶着的对峙状态。”
据杨得志称,当时部队里战士们普遍牢骚不断。
“我们怎么老是和敌人‘顶牛’呢?”
杨得志话里话外意思说得非常含蓄,但仍然能听出他话里对几次指挥作战的不满。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在占领了张家口以后,继续深入我根据地腹地,其中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在涞水、定县集结了53军、94军,企图夺占我易县,并西出紫荆关,与在察南的16军、53军一部配合,袭击涞源,进一步割裂晋察冀根据地
聂荣臻下定决心,集中主力在易满(易县、满城)之间打个胜仗,挽回不利的态势。
从后来作战结果来看,确实实现了战前的计划,我军顺利歼敌7900余人,并打破敌人攻占易县的企图。
可这一战我军打的其实很吃力,虽然歼敌不少,但我军在整个作战中,其实只抓住了敌人小股部队,敌人大部队还没来得及落入包围圈,就跑了。
1947年2月,国民党军再攻易县,聂荣臻指挥部队声东击西,成功调动了敌人,当时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已经围住了94军的五个团,本来已经是十拿九稳,结果又出了意外。
负责包围的4纵以及3纵7旅突然接到消息称:
“敌人大部队已经向东逃窜。”
4纵以及3纵7旅也没和杨成武通气,自顾自的去追,结果连敌人的影子也没看见,一查才知道,敌人根本没动窝。
等到部队回到原位时,敌人大部队已经赶来增援,我军兵力太少,无力再战,只能撤围。
从这两个战例,其实不难看出,晋察冀军区的部队不擅长打大兵团作战。
当年第四次反围剿,蒋介石调了40万大军围剿中央苏区,而红军当时只有7万人,鉴于敌众我寡,朱老总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以一部兵力佯装主力做诱饵,伺机调动敌人,利用地形地势,打击敌突出部,一战取得歼敌三个师一万人的壮举。
该战例也成为红军史上首次成功运用大兵团作战。
大兵团作战,首重各个部队配合,一兵一卒的调动,都需要配合整体战略布局。
粟裕显然就继承了这样的战略思维,苏中战役中,他以3万兵力,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是大兵团作战的典范。
反观晋察冀军区作战,各部之间配合就要差许多。
易满战役中,各部配合就有很大问题,主力作战只顾着正面猛冲猛打,完全忘记了要截断敌人退路,导致正面作战只抓住了敌人一小部分。而二战易县,4纵以及3纵7旅竟不请示,擅自主张去追击敌人,而忘了整体大局。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当时晋察冀军区没有野战军指挥机构,全凭军区指挥,而军区除了负责作战指挥,还担负着地方建设、后勤支援,颇消耗精力,导致各方面都顾及不到。
三1947年3月,中共中央在陕西清涧县枣林沟开会,鉴于华北的局面始终难以打开,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率领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朱德和刘少奇组成工委,东渡黄河到华北指导。
当时中央在给华北的电文中,着重强调了三个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军事问题。
朱老总一上任,就深刻的指出了问题所在,华北军事失利的原因在于,无法集中兵力打大规模的歼灭作战。
首先是在战法上要做到三点:
一、集中兵力;
二、打击敌人侧背、包围歼灭敌人;
三、利用有利地形,在平原上打大规模歼灭战。
这几乎是把当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拿到十几年后重新总结运用。
除了战略战术上的调整,朱老总还改革了军事机构,重新设立了野战军机关,使野战军脱离后勤,专管打仗,所有的后勤一律交由军区。
对于野战军的指挥人选,聂荣臻一开始就推荐了杨得志。
不少人都对这个安排很疑惑,按照道理,当年聂荣臻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杨成武是出了不少力的,晋察冀的部队基本上都是依托于杨成武的独立团,出任野战军司令员,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尽管杨成武、杨得志以及杨勇后来被誉为“三杨开泰”,可真正论本事,三个人是不同的。
比较杨成武、杨得志,两人也有所不同。
杨成武是军政全优,如果是比抗战时期在敌后开辟根据地,杨成武的能力显然更有用,他又能打,又能从事政治工作。
相比之下,杨得志更长于军事指挥,聂荣臻当年强留他在晋察冀,也是考虑到他军事上的天赋。
1947年6月,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重新建立,杨得志任野战军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委、杨成武任第二政委。
杨得志上任野战军司令员后,专管军事指挥,不再打“顶牛”的战斗,而是充分贯彻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战术。
同年9月,为了配合东北民主联军攻势,杨得志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在保定以北发动攻势,以一部兵力进攻徐水,并在敌人必经之路徐水东北地区上埋伏。
为了解徐水之围,国民党军调了两路援兵,一路为94军6个团,经涿县向固城推进,一路为16军四个团,由霸县向容城推进。
杨得志一开始定计划,打算以一部兵力牵制敌16军,主力重点打击94军,结果因敌援战斗力强悍,双方打成胶着状态
为了拉出94军,蒋介石急令驻守石家庄的罗历戎的第三军出动增援94军。
在时间紧迫无法请示的前提下,杨得志果断将兵力一分为二,一部在徐水、徐水外围继续与敌周旋,自己亲率主力,一昼夜急行军200余公里,赶到清风店,因为速度太快,以至于罗历戎向顶头上司孙连仲求援时,孙连仲都不相信:
“共军连汽车都没有,怎么可能20多个小时就从保北赶到清风店?”
清风店战役不仅是杨得志围点打援的经典一战
尽管从规模上来讲,仍不及华东、东北战场,却是华北打开局面的一战。
等到罗历戎全军覆没,杨得志又意识到石家庄已经成了一座空城,于是大军更不停留,直接奔驰到石家庄,据说杨得志手中拿着的,就是清风店战役中缴获的《石家庄半永久防御工事兵力部署及火力配系要图》以及罗历戎本人的口供(交代了哪里是防御重点、哪里便于突破)。
晋察冀总算是打了一场翻身的大仗,此后的越打越顺,再不复先前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