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50年代,父母从山东来到黑龙江,闯关东

草原小屋 2024-07-17 20:32:46

50年代,火车图片

1958年,父亲和老乡一起闯关东,六个老乡,忍受不了寒冷,想念老婆孩子,放弃闯关东,只有父亲留下来,坚持到底。

1958年,父亲跟随六个老乡,开始闯关东,第一站来到吉林通化,两个月以后,六个老乡当了逃兵,返回了老家,只有父亲坚持了下来。

父亲在吉林通化,一家油墨厂,工作了8个月,油墨气味太大,父亲觉得长期干下去,太伤害身体,所以想跳槽了,听说黑龙江好找工作,父亲打算继续闯关东,去黑龙江闯一闯。

50年代,牡丹江图片

1959年,父亲没有熟人和朋友,父亲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坐火车来到了第二个落脚地,黑龙江牡丹江。

来到了牡丹江,父亲找个旅店,住下之后,就开始找工作,到处看张贴的广告,饿了就点咸菜,啃一个窝窝头,找了五六天,终于找到一份工作,牡丹江电影院。

父亲在电影院工作,负责卖电影票,五十年代,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看电影的人少,电影票便宜,所以电影院效益不好,工资很低,父亲干了两个月。

父亲一边上班,一边继续找工作,父亲听说铁路招工,就想去试一试。

50年代,牡丹江图片

父亲读过三年私塾,读了一段报纸,就正式成为了铁路大修队工人。

父亲找到了铁路招工处,看到了很多人排队,轮到父亲的时候,负责人问父亲是否认识字,父亲说读过三年私塾,负责人就让父亲念一段报纸,父亲就大声地读起来,读得正起劲儿,负责人说不用读了,你被录取了,回家等通知吧,当时父亲高兴坏了。

半个月以后,父亲来报到,分配到了铁路大修队,修建黑龙江铁路干线,搬石头抬木头,挖土方等,都是重体力活儿,喝汤吃窝窝头,住帐篷,条件艰苦,还特别劳累。

父亲吃苦能干,还有点文化,很快当上了大修队的队长,领着工人干活,父亲经常被评为劳动模范。

60年代,林口县古城镇学校

父亲有了工作,1960年,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还有爷爷,一起来到了,黑龙江牡丹江市林口县新城,后来改名为古城镇。

父亲有了工作,想让家人过来,但是父亲的工作,是哪里有工程项目,去哪里工作,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家安在哪里,父亲纠结起来。

父亲的大修队里,有一个工友,两人相处得挺好,工友家在牡丹江林口县新城,父亲决定安家在新城,这样两家可以相互照应一下。

1960年,父亲给老家写了一封信,让母亲带着家人来黑龙江,母亲领着两个孩子,还有爷爷,一起来到了新城,没有地方住,就暂时借住在工友家里。

后来,父亲和一个农民合伙,两家做泥胚子割草,修建了一所三间草房子,每家住一间半房子,两家一个外屋地,也就是一个厨房,站在厨房往上看,就能看见木头房梁和草,经常掉草灰,那个时候,不讲什么卫生,只要能住就可以了。

父亲打拼了两年,全家都迁来了,父母终于可以团聚,爷爷想念奶奶,总是问起来,但是奶奶有交代,不要让爷爷知道她的下落,这样爷爷和父母一起生活,直到爷爷去世,也没有看见奶奶,爷爷去世的时候,享年86岁。

父亲的工作,常年在外面修建铁路,只是偶尔回家一趟,父亲想着调换一下工作,如果回到林口县新城工作,就不用来回奔波了,父亲有头脑,而且有魄力。

故事待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