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儒家大师陈白沙,写菊七绝4首意境超然,让人心驰神往

火云上有诗词 2024-10-29 03:30:48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他学识渊博,工书画,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等著作传世。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

谢九江惠菊 其一 明 · 陈献章

谁将此菊种江滨,物色当年漉酒巾。

若道渊明今我是,清香还属隔江人。

首句“谁将此菊种江滨”,以设问开篇,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索。诗人询问是谁将这些菊花种植在江滨之地,这样的设问不仅增添了诗句的韵味,也巧妙地引出了接下来的内容。这里的“菊”不仅是自然之物,更可能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而“江滨”则暗示了一个远离尘嚣、清幽雅致的环境。

次句“物色当年漉酒巾”,诗人运用了一个典故,即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他“漉酒巾”的故事。陶渊明以酒会友,以菊为伴,其生活态度与诗歌中的意境被后人广为传颂。这里的“物色”可以理解为寻找、回想,诗人似乎在寻找当年陶渊明那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漉酒巾”则成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第三句“若道渊明今我是”,诗人以假设的口吻,说自己如果像陶渊明那样,也会拥有那份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心境。这里的“今我是”可以理解为“如今我也像(陶渊明)那样”,诗人通过自我比照,表达了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

末句“清香还属隔江人”,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这里的“清香”不仅指菊花的香气,更象征着陶渊明那种高洁、脱俗的品格和精神追求。而“隔江人”则可能指的是那些与诗人隔江相望、同样追求高洁生活的人们。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这些同样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的赞美和认同,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然身处尘世,但内心却与这些“隔江人”心心相印、志同道合。

谢九江惠菊 其二 明 · 陈献章

紫菊移来紫水滨,白头对著白纶巾。

花前酌酒笑未足,酒后簪花笑杀人。

首句“紫菊移来紫水滨”,点明了菊花的来源与种植地点。这里的“紫菊”可能是指一种颜色偏紫的菊花,也可能是诗人用以形容菊花高贵、神秘的气质。“移来紫水滨”则意味着这些菊花是从别处移植到靠近紫色水域(可能是一种艺术化的描述,也可能实指某处水域)的地方,暗示了菊花的精心照料与安置。

次句“白头对著白纶巾”,“白头”通常用来形容年老或头发斑白的人,在这里很可能是诗人自指,表达了自己的年龄与心境。“白纶巾”是古代文人常戴的一种头饰,洁白无瑕,象征着高洁与文雅。诗人以“白头”对“白纶巾”,既表现了自我形象的描绘,也隐含了岁月的流逝与内心的坚守。

第三句“花前酌酒笑未足”,描绘了诗人在菊花前饮酒作乐的情景。菊花盛开,美酒相伴,诗人陶醉于这美好的时光中,笑容满面,但似乎总觉得欢笑还不够尽兴,表达了对眼前美景与欢聚时光的珍惜与不舍。

末句“酒后簪花笑杀人”,“酒后”承接上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饮酒后的状态。“簪花”是将花朵插在头发或头饰上的行为,在这里象征着诗人的雅趣与洒脱。“笑杀人”并非真的指笑到令人死亡,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诗人簪花后的笑容极其灿烂、迷人,仿佛能感染并“杀死”(即征服)周围所有人,展现了诗人极度愉悦与自信的心境。

谢九江惠菊 其三 明 · 陈献章

故根迢递九江滨,岁晚相看此道巾。

不用诗流强分别,种花人是赏花人。

“故根迢递九江滨”描绘了菊花的根源来自遥远的九江边,既表明了菊花的珍贵与不易得,又隐含了赠花之人的慷慨与深情。

“岁晚相看此道巾”中的“岁晚”点明了时节为深秋,“相看”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欣赏菊花的情景,透露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氛围。而“此道巾”则可能是指菊花形似道路旁的巾帻,也可能是诗人以“道巾”自喻,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守与追求。

“不用诗流强分别”一句,诗人强调无需用华丽的诗辞来刻意区分或赞美菊花,这既是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谦逊态度,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种花人是赏花人”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直接指出种植菊花的人本身就是懂得欣赏花之美的人,这既是对赠花人的高度赞扬,也流露出诗人对友情和自然美的深深赞赏。

谢九江惠菊 其四 明 · 陈献章

鹤袖披翻野水滨,黄花簪破小乌巾。

腰间我有坡翁带,解与西邻卖酒人。

首句“鹤袖披翻野水滨”,以“鹤袖”形容诗人飘逸的衣袖,如同鹤的翅膀一般,在野外水边自由披拂。这一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身处的自然环境,也寓意着他超然物外、自在逍遥的心境。

次句“黄花簪破小乌巾”,诗人以黄花(即菊花)作为头饰,簪在自己的小乌巾上。这里的“簪破”二字,既有实物上的穿簪之意,也寓含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仿佛这朵黄花是友情的象征,将他与九江的情谊紧紧相连。

第三句“腰间我有坡翁带”,“坡翁”指的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这里诗人以“坡翁带”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山野,但心中仍怀有文人的高雅情怀和超脱世俗的志向。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苏东坡的敬仰和追随。

末句“解与西邻卖酒人”,诗人表示愿意将自己腰间的“坡翁带”解下,赠予西邻的卖酒人。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慷慨大方和豁达情怀,也寓意着诗人愿意与平民百姓分享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展现出一种平等、亲民的生活态度。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