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张仃、罗铭同去江南写生,为何后来三人成就不一样?

竹林艺画 2024-04-01 03:21:07

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位画家为了中国山水画的改革,组成“三人写生团”,拿着《新观察》杂志赞助的一百块钱去江南写生。回到北京,在北海公园悦心殿举办了三人的江南水墨写生画展,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它面貌新颖,气息和意境完全与古人不同。

本来要取消中国画的美院院长江丰也承认,这样的中国画能反映时代,有希望。

李可染写生作品

得到官方的认可就直接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和命运。这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那么,为何后来三人成就不同呢?

张仃的创作涉及面很广。他擅长漫画、壁画、邮票设计、年画、宣传画等。既担任美院院长,又设计政协邮票、国徽,还画动画、壁画,其着力重点在工艺美术方面。晚年才以焦墨山水作为国画研究的方向。

张仃作品

其山水画讲究传统笔法,笔力遒劲,构图洒脱,画面空灵,风格朴拙。虽然焦墨在中国画领域曲高和寡,但张仃仍坚持创作,并将其发展成一套完备的艺术语言,确实难能可贵。

但由于焦墨山水本身太过单纯,只靠用笔的虚实、轻重来表现,舍弃浓淡干湿墨色的变化,局限性太大。焦墨山水的表现力与水墨山水无法相比。这无异于自断手脚,费力不讨好。

张仃的太行山、十渡焦墨写生太注重写实,拘泥于对象,意匠加工不够,还停留在记录生活的层面。意趣一般,意境也不如李可染的高。

张仃作品

张仃长期担任学院领导职务,是个艺术的多面手,堪称“工艺美术大师”。但在山水画方面,相比李可染来说,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及。

个人以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注意力分散,什么都搞,势必会影响对某事的专注度。

李可染在写生

而李可染的专注和勤奋是出了名的。

据说李可染的二胡拉得很好,连专家都夸奖他天赋非同一般。他还喜欢去剧场听戏,但在专心研究山水画之后,他就大大减少了拉二胡和听戏的时间。

李可染山水笔墨大气,境界幽深,肉中有骨。黑团团里墨团团,从黄宾虹处所获甚多

其次,他抓住了成才的机会。

李可染画画天赋异禀。那个时代研究生毕业,然后在重庆崭露头角,得到徐悲鸿赏识。

回北京后再向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学习十年。

齐白石、黄宾虹手把手教导他,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齐白石边画边讲,黄宾虹边讲边写,还用笔作示意图。大师的用笔用墨技法,他都烂熟于心。

李可染作品

有一次在杭州,李可染光看黄宾虹的藏画就看了三天。这次看画,李可染的眼光、境界提高多少,常人绝对难以想象。

天赋、境界、技法都有了,而通过写生变革,确立自己的风格,对于李可染来说,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罗铭作品

罗铭早年在上海美专毕业,侨居马来西亚槟城。在东南亚一带写生作画,举办画展,影响很大。晚年任职于西安美院,培养了不少画家。

其画中西兼融,以写生著名。画风苍劲雄秀,直抒胸臆,生活气息浓郁。

罗铭作品

毋庸讳言,罗铭的画无论从技法,还是境界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个人风格不明显,笔墨略显粗糙,题款的书法也没有练好。

罗铭作品

主要原因可能是出名太早,而且在东南亚一带,没有高手对决。

其次从笔墨修炼上看,他可能只是把画画当作一个职业或爱好,而不是一种责任,在线条上都没有下过李可染练“酱当体”那样的功夫。

1 阅读:110
评论列表
  • 2024-05-25 20:30

    江枫何其霸气,他说让你消失你就要消失。

  • 2024-06-22 05:07

    李可染有些作品太过于形式化,追求光影效果,乍一看很惊艳,但这个不属于中国画范畴,传统中国画不会刻意要追求光影,中国画讲究笔墨情趣,追求意境,像他这样画就显得浅薄了,当然了在那个矫枉过正的时代,这个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