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好的关系,坏的关系

斯威国学 2024-09-08 13:27:14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本章的字面意思,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当人民不再畏惧管理者权威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发生巨大混乱,要么就是管理体系变得更严酷,要么就是人民的拼死反抗。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管理者要确保人民的生活,居有其房,种有其田,照顾到人民的安居乐业。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当人民都能愉快的生活,自然也就不会厌恶管理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所以,作为管理者需要为人民的福祉多思考,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人民,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本章及接下来的一些章节理解和运用起来并不难,难就难在不囿于某一个章节,某一个点,能将前面老子讲的知识结合起来,最终上升到道的层面,然后再一层一层下落,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从小到大学习,哪个不都希望融会贯通?能做到这样,差不多融会贯通了。 老子的时代,没有关系这个词,但是《道德经》中处处都在讲关系。这世界上的物质种类繁多,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人口有几十亿,人与人之间又有不同的事情相连接。然而,它们之间并不割裂,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从我们人类的角度化繁为简就成为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最终归结到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也就是阴与阳的关系,而一阴一阳之谓道。前面讲过万物负阴抱阳,阴阳互动又产生万物。这样,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又生出相互联系的万物。 这种思维是怎么来的?古代人不像现代人,每天除了工作、学习,就是掏出手机看短视频,看新闻,注意力都被手机吸引住了。古代人,尤其是更远古的时候,能吃饱、穿暖的都在少数,他们最怕天会降个什么灾,地会发生会祸,每天都在看天,看地,看星星,看月亮,看花草树木,看山川河流,琢磨天和地是怎么个变化,好让庄稼长得好,有好收成,好让洪水淹不到自己,最终琢磨出来了道和阴阳,然后是五行、八卦…… 这是我们中国人向自然所学总结出来的规律,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因为认知到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世间万物相联系,共同遵循着自然规律。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我们思考问题都是既考虑整体又考虑局部,又能从局部见整体,所谓见微知著。 然而,我们每个人又有自己的主观世界,我们主观在映现客观世界的时候,会出现偏差。很多人并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考虑问题只考虑个体的利益,不考虑整体的利益。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中,有君王、大臣、民众这三类人,这三类人的关系是循环的,君王管大臣,大臣管百姓,百姓又制约君王,相生相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所以,在我们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的至高点。在我们国家,人民才是伟大的,人民才是基础。没有人民,领导制定的战略和规划的策略无法执行下去。在一个企业里面也一样,工人阶级的力量是最伟大的,没有他们,什么都做不成。因为战术所要执行的点非常的多,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作用。所以,最低层是制约最高层的。而当工人到至高点的时候,工人又离不开领导的指挥,离不开最高领导的战略统筹。所谓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转一圈又转回来了。这三个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然而,达到这样的状态,管理层的身是要修的,思维是需要修炼的,否则,只会往负向循环。最高层想要永久占据主导地位,用暴力、高压政策压制底层民众,就违反了自然规律。这就像有些植物的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就会抑制它下面邻近的侧芽生长,人类就会摘心、打顶,去除顶尖优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本章,我们看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说明民众与君王及管理层形成的对抗到了极致,已经到了情境破裂的地步,最著名的莫过于秦朝的覆灭。 秦始皇虽然吞并了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完成了统一,做出的贡献为后世称颂,却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这些在有道者看来不应该犯的错误,他都在犯。他还命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高压锅压力太大会爆炸,人们受压迫到极致也一样,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然后,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那么,管理者要如何做呢?姜太公说,做得最好的领导,是那些用清静无为来治理天下的人,其次是用正己正人来治理天下。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形成正向的循环,就像圆圈一样越扩越大。 老子除了讲无为之外,本章讲得更具体一些,叫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无狎其所居,字面意思是管理者要让人民居者有其房,耕者有其田。背后的意思就是要让人民有安全感,身是心的居所,身安了,心才能安。如果一个人一直颠沛流离,很难说他的心是安的。而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身体需要居所,有了居所的安全感,尤其需要的就是身份感和资格感。这是一个人安身的根本,没有资格感的人,是没有办法把能力表现出来的。 无厌其所生,字面意思是管理者不要过于苛刻,使人民生活变得艰难。背后的意思就是让人民衣食无忧,并且努力地培养人民的人生志向。管子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人民衣食无忧了,才有可能会激发出更多的为团队创造,为团队奋斗的情感。 古代的暴君不见了吗?他们很可能只是换了个马甲,变成了当领导的,做父母的。为什么这么说?认识一个人,他对自己的儿子是叫站就站,叫坐就坐,叫过来就过来,一不听话,就打骂。后来,他说自己的儿子成绩很差,人际关系也不好,还得了秽语症。他感叹道,这儿子不要也罢。 他不知道,这孩子对他的反抗,是全方位的摆烂。你让我不好过,我摆烂给你看。但是,这个人并不认为是自己的教育有问题,而是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当父母有一个稳定的情境的时候,孩子身处其中,才能安定下来,从而发展壮大自己。而父母今天风,明天雨,孩子身心不安,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他脱离不了情境,又没有能力去掌控情境,是没有办法往正向发展的。要么毁掉自己的情境,要么摆烂。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当人民都能愉快生活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厌恶管理者。现代社会,那些做领导的,做父母的尤其需要重视本章。 管理者嫌恶人民,压榨人民,人民自然也会厌恶管理者。有些人看到自家的孩子,这个地方不满意,那个地方不满意,成绩不行,腰不直,不爱锻炼,不爱吃饭,别人家的孩子才是好的。要知道,作为家长,如果厌恶孩子的行为,孩子也会同样厌恶家长的管教。如果家长不去动摇孩子安身立命的资格感,不去讨厌孩子,孩子又怎么会讨厌家长的管理呢? 究竟做怎么样才能做到一个不压榨人民,不让人民厌恶的管理者呢?或者说,做父母的如何做一个不讨厌孩子,也不让孩子讨厌的家长呢?老子给出了两个办法, 第一自知不自见;第二自爱不自贵。 自知不自见,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家长在管理当中,需要多多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福祉,不要证明自己的资格,表现自己,而是去呵护孩子或其他成员的资格感。自爱不自贵,就是家长用爱自己的心态去关注其他家庭成员,而不是把自己凌驾于其他成员之上。 这样的关系才是和谐的,融洽的,有利于情境发展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