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拉完煤制油的油罐车,连油罐都不清洗就直接装满食用油,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个事儿是不是有点离谱?
然而这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5月21日,一辆油罐车进入河北燕郊一家粮油公司,随后装满三十多吨大豆油驶出厂区,而这辆油罐车三天前才刚刚从事完煤制油的运输,卸货后没有清洗储存罐,就直接装上了食用大豆油。
煤制油、食用油,一个是工业用,一个是食用,不清洗罐体,就相当于混装,而受到污染的大豆油随后就会登上消费者的餐桌。
专家介绍,煤制油的残留物中含有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有害成分,会导致食用者中毒。
事情爆出后,很多人将它跟“我吃的油安全不安全”联系了起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起事件并不能被解读为“中国食用油品质差”,因为它的问题出在运输环节,而不是生产环节。也就是说,假如你吃的食用油有专门的罐车运输,没有这次爆出来的“混装”环节,品质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根据2014年我国实施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运输食用油应该使用专用容器,在向运输容器中装油时,应该采用独立或者专用的输油管道,不同等级油脂不能混装。
尽管《规范》不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只具有“推荐”性质。但即便如此,业内知名的大型粮油企业还是按照这个标准建立起了“专车专用”的罐车队,大型分销商也会建立自己的车队,金龙鱼、中粮等龙头企业也基本实现了码头、仓储、压榨、分包装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并没有多少食用油长途罐车运输的需求。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主要是中小型的分销商以及某些第三方的运输车队,引发的原因则有两个:
中小型厂商无力建设专属的罐车车队,一辆30吨的油罐车市场价普遍在几十万元,要组建一支车队需要耗费巨资,因此它们更倾向于寻找第三方的运输车队。第三方运输车队很难有效监管。跑空车会带来运力的浪费,也就是“空转”,所以司机要尽量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司机必然更倾向于“有活儿就接”,这就导致了拉完煤制油接着拉食用油的情况出现。
除此之外,运输企业也分为不同的经营模式,不少运输订单都是在不同的营运者手中层层转包,几次转手后,最终的承运者就没有责任为上下游企业负责,自然也不会关注食品安全的事情,天塌下来他也只管运输就行。
这一次被曝光的罐车,就是刚刚从宁夏将煤制油拉到秦皇岛,两地距离超过1300公里,如果专车专用就会造成空车返回,运输企业就将承受损失。
所以我们看到,这次的舆情发酵了两天,却并没有爆出食用油质量不行的问题,原因就在这里,它不是油品出了问题,而是运输环节上不够规范。被媒体爆出的涉事企业,都是经营范围比较小的散油销售企业,而这一类型的企业,往往是无力组建专车专用的食用油运输车队的。
现在让我们抽丝剥茧,换个角度来看整件事情,找出源头所在。
这里先给个结论,整件事情的根源就是运输费用太低,司机所得甚少,而建设专属车队的成本又太高,导致营运者无力或者没有意愿承担“专车专用”的成本。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摆在了明面上,昨天的最新消息是,湖南电视台早在17年前就曝光过此类事件。然而即便问题如此清晰,却因为利益链条过于复杂,想要去解决它,根本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操作。
提高司机待遇,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一切便可迎刃而解。然而,问题越简单越明晰,解决起来却千头万绪,根本找不到抓手——提升司机待遇的钱,谁来出?
实际上,屡禁不止的大货车超载、大客车超龄、渣土车夜闯红灯,还有这次的油料“混装”,本质都是因为司机收入微薄。司机得到的报酬低,就只有把自己的身体开发到极致,“勤快”起来,走多劳多得的路线,不顾一切地抢时间、抢单子,于是,也就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大货车司机辛苦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为了多挣钱,多少司机把“家”都安在了车上,吃住就在那小小的驾驶室里,夫妻俩轮流开车,日夜无休。
实际上,在早些年间,开大货车是挣钱的,一辆小轻卡就能让一家人住进县城是常有的事情,也是田间地头大婶大妈们交流的重点话题。那时候的司机有干劲,有梦想,他们的车轮上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但是现在,车辆越来越大,车轮越来越多,经营所得却越来越少,以至于要把全部人生都绑在方向盘上。
货车司机混装油品固然有问题,但是如果无法改变低薪酬的现实,这种事还是不会从根源上断绝,且只会愈演愈烈。
事实上,把煤制油吃到嘴里这事,我们每一个消费者也有责任,从经济传导的链条来看,当我们消费端开始追求一分钱买两卷手纸,找机会仅退款的时候,这一结局其实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当整个经济链条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开始玩过度低价,拼命内卷,那雪崩的时候,自然是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前段时间新能源汽车频繁开打价格战,就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不少供应商就说,卷价格不是终点,最终受害的就会是消费者。博世公司总裁徐大全就指出,它们不会为了市场份额牺牲利润,因为只有保持良性循环,才能在新技术领域不断投资,支持企业长期发展。
徐博士的话说得很委婉。现实就是如此,大型厂商有实力去通过卷的方式优胜劣汰,但是中小型厂商卷不起,但又不得不跟进降价,它们为了保证生存,就会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在看不见的地方”去降低成本,最终给消费者造成各种惨痛事件。
任何产业,单纯的卷,都不是终点,让所有从业者都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到钱才是终点。
回到油罐车问题上来,如何让整个运输链条挣到钱,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要想让司机心甘情愿地遵守“专车专用”的规定,就必须要保证他们的收入水平,过低的运费,只会滋生各种问题。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很多司机和运输企业之所以敢于“混装”,就是因为2014年实施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是“推荐”性质,而不是强制性标准。
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推动立法,将此《规范》升级为强制标准,鼓励真正的专车专用,并且提高司机的薪酬待遇,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淘汰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运输企业和司机,最终形成真正的行业规范。
仓禀实才知礼仪,古人诚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