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过缸吗?他是个小人!1067年11月18日《资治通鉴》诞生

萨沙1928 2024-11-19 11:50:58

司马光砸过缸吗?他是个小人!1067年11月18日:司马光初进读通志,赐名《资治通鉴》。

历史上的司马光是个小人和伪君子,还是个祸国殃民之人。

这小子本来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整天鼓吹什么“祖宗的家法不可以改变”。

等他上位时,就支持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要知道,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深感汉唐时代外戚乱政,搞得国破家亡,本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杜绝这种问题。

所谓外戚,说通俗点就是皇家的女眷和她的娘家人。

北宋法律规定,外戚只能担任不超过三品的闲职,不能担任高官,不能掌握大权,尤其不能在京城担任较高的官员;外戚官员绝对不能进入军队,不可以掌握兵权;不允许外戚同朝廷顶级高官亲密来往,即便是私人交往也需要向朝廷报备。

这些手段都是杜绝外戚篡权的方法,更别说北宋压根不许女人掌握最高权力。

司马光却违背祖宗的决定,支持高太皇太后执政。

原因不复杂,高太皇太后非常支持司马光,只要她上位就会大力扶持司马光。

果然,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后,司马光就被任命为宰相。

司马光从来自称高风亮节,是正人君子,似乎要宽容对待别人。

然而,他上台以后比王安石更为厉害,不但废除所有新法,还大兴文字狱,将新党支持者全部无情打击,手段非常狠辣。如果司马光不是担任宰相1年后就病死,还不知道将政敌整成什么样子。

另外,司马光之前一直说变法的最大问题是与民争利。那么,司马光应该将王安石变法中侵占老百姓利益的部分去掉,继续执行对老百姓有好处的部分。

当时除了极少数顽固派老臣以外,绝大多数官员都认为执行了十多年的变法有利有弊,并非一无可取。

新推的免役法与原本的差役法相比较还是利大于弊,即使不能说是完全成功,也有真正便民、利民之处。

司马光却不分青红皂白将新法一律废除。这是为啥?他不过是打着老百姓的旗号,实际上维护大贵族、大地主和士大夫这三大统治阶层的利益,根本不关心人民的死活。

对此,连本属于保守派的苏轼都看不下去。

相对正直的苏轼这么多年都在反对王安石,为此多次被贬官流放,也认为变法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苏轼同司马光私交非常好,他将自己在密州实践免役法的好处告诉司马光。司马光执意如此,一意孤行。苏轼十分愤慨,回家后,怒呼:“司马牛,司马牛!”

一般认为,司马光执政只有短短1年,却是北宋内部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司马光成为宰相之前,新党和旧党的内斗多是读书人的互相轻视和鄙夷,加上背后政治势力的推动。这段时间内斗不算严重,苏轼整天乱喷新党和神宗皇帝,放在明清时代恐怕早就斩首甚至凌迟了。

然而苏轼不过遭受了一些打压而已,一直担任各地的市长,在当地留下很多美名。

而且新党打击旧党,也只针对少数极端反对他们的人,比如苏轼之流,没有出现扩大化。

司马光上台以后,进行全面打击,无情报复,前后9年将新党所有成员全部打击。

虽然没有开杀戒,却将政敌流放到最蛮荒之地受苦。

这里又要提到苏轼,讽刺的是他在旧党时代最远被弄到湖北黄冈市,也不算很偏僻的地方。

新党上台后,将旧党蔡确、章惇等贬至岭南(今广东一带),开启北宋贬官至岭南的先例。

当时岭南有几个港口城市还算不错,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上都很落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这个头一开,新党上台后就有样学样,同等报复,将苏轼直接贬到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去了。在北宋时代,海南岛是地地道道的蛮荒之地,毛都没有一根。

苏轼只能住在茅屋中,悲叹:“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

之后新旧党的内斗,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完全就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根本不管是非曲直,也不管对国家民族是否有利。

到了北宋灭亡之前,党派斗争到了极端的地步,甚至出现了“元祐党人碑”,将司马光等309人定为奸党,碑上有名者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不得与名单上诸臣后代通婚。

这种无情打击,扩张政敌的亲属和后代,将朝廷政治势力彻底变为世代死敌。

北宋就是在内斗中日益衰败,最终出现了耻辱行的“靖康之耻”,连徽宗钦宗皇帝都被金国俘虏。

话说起来,司马光这鸟人对内手段凶悍,无情打击政敌,对外却软弱无能。

司马光刚就任宰相的1086年2月,就决定:将北宋领土中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吴堡等寨割让给西夏,恢复此前已废除多年的给予西夏岁币“赏赐”。

司马光是想通过割地赔款,换取两国停战。

要知道,司马光要割让的这些领土,是宋神宗时代倾全国之力发动的元丰西征,好不容易夺得的一些战利品。元丰西征非同小可,不但动用了北宋巨额财富和军力,最终没有获得预料的辉煌胜利导致皇帝郁郁而终。

从古至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政权在什么时代,都会奉行一句话: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一样得不到。

没有任何政权会主动放弃自己的领土,除非是皇帝得了精神分裂。

然而,在司马光1年后去世,在他的主持下,旧党仍然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砦割让给西夏。只是在新党以及旧党内部少数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下,没有归还战略要地兰州(兰州本来是西夏从其他民族手中抢来的,不是它的固有领土)。

讽刺的是,司马光主动割让领土,仅仅让西夏停止了几年战争。这不是说西夏主动停止作战,主要是同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北宋作战多年,该国早就支持不住,巴不得尽快停战休整。

西夏几乎是刚刚缓过来,就在几年后恢复对北宋边境的攻势,等于狠狠扇了北宋旧党的耳光。

司马光写的《资治通签》很好,可惜他自己尚且没有看懂内核,只留下千古骂名。

最后,我们说说司马光究竟有没有砸缸。

有个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认为,司马光砸缸是虚构的,因为北宋根本没有大水缸。

想要一个孩子爬入水缸差点溺死,水缸的高度至少要1米以上,直径绝对不会小。

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水缸基本在1米以下,大多数高度为半米左右。

为啥呢?

很简单,这种水缸更实用。

有过农村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古代水缸是需要挑水装满的,水缸就不能很高,不然不能将沉重的水桶倒进去。

同时,小水缸显然更容易制造,价格也便宜,性价比更高。

作为普通老百姓,水缸不需要很大。饮用水放久了会变质,能够维持二三天的饮用即可。

我们看到一些大户人家和宫殿中的大水缸,主要是用来消防的,必须装着大量的水。

那么,能否说司马光砸缸是假的?

当然不能。司马光砸的根本不是水缸,而是瓮。

《宋史》说的很清楚:“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那么,瓮是什么?

自然是瓮中捉鳖、请君入瓮的瓮了。

所谓的瓮,不是盛水的水缸,而是类似于水缸的一种容器。

两者外形很像,水缸的缸口同它的腰部差不多大小,也就是相当的大,便于水桶倒水进去。水缸通常不需要盖子,平时都是敞开放置。

瓮就完全不同,它的肚子大,口却小,类似于今天的辣酱瓶。

为什么会这样?

瓮装的东西不同,装着各种谷物、咸菜、酱料、酒液,当然也可以装水。

瓮一般需要用个盖子封口,防止杂物进入,同时也可以帮助瓮内的东西发酵。

时至今日,中国从南到北的农村仍然有不少用于腌制发酵的瓮,东亚的日本、韩国、朝鲜都有这种瓮。

司马光这群小朋友攀爬的,应该是一个废弃的瓮,平时没有盖子,里面积累了很多雨水。

一个小朋友爬上去以后,不慎坠入瓮中。

一来瓮内的水比较深,二来瓮内部有个弧度,又非常滑,坠入者可能干脆头朝下腿朝上,根本就站不起来,眼见就要淹死。司马光果断用石块砸破瓮,救下了这个孩子。

至于中国造瓮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马家窑文化出土的瓮就有半米高。

到了宋代,这种大瓮非常多。

《水浒传》中,武松去蒋门神的酒店闹事,故意讽刺蒋门神小妾以前是做鸡的。小妾大怒,跑下来撕打武松,被抓住直接丢入酒瓮中。小妾就算个子再矮也有1米5以上,却能整个没入酒瓮中,可见这种瓮有多大。《水浒传》是明朝小说,宋朝也是差不多。

所以,司马光砸的是瓮而不是缸。

可以这么说,司马光童年时候确实是个聪明人,即便长大后既然能够做到宰相,也绝对是人精。

只是,此人对国家民族没有做过有利的事情,留下的除了《资治通签》这本书以外,就只剩骂名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