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万科港股出现超过4%的跌幅,3个交易日累计下跌约20%。
举报事件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万科资产质量恶化,化债困难重重。
万科何以至此?
对比中海地产,苗头发现万科首错在于定位偏离。
1999年末2000年初,万科喊出“面向新经济,关注普通人”的口号,后来,又把品牌定位为“城乡配套建设服务商”,与早年主打“白领精英”的品牌定位渐行渐远,豪宅开发虽有推进,但那并非万科的主力。
反观中海发展,自2003年左右打响“主流城市主流人群主流产品”的旗号起,20多年来,这一方向就未曾有丝毫改变。是的,中海发展并表的中海宏洋主打三四线,中海发展在部分非主流城市也开发过不少的普宅,但是,你不得不佩服,这么大一家央企这么多年,只进入30多个核心一二线主流城市盖房子。
这几年,中海在核心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更是不惜重金,北京、上海、深圳的百亿地块拿到手软。今年3月底上海项目近200亿的销售额,让中海“一朝封神”,高度聚焦策略的威力让人大开眼界。
此类单盘高产,利润又相当惊人的优质资产,万科现在没有,以后也难有。万科2023年报中说,去年拿了43块地,苗头一个个核过,发现有的已经开盘,有的城市能级和地段不理想,有的产品定位和产品营造不符合当下需求……
过往库存地块的消化,也是大难题。
王石当年声嘶力竭喊“关注普通人”口号时,估计也没料到这块“刚需”蛋糕后来被师出有名的地方政府抢了——在深圳,人才房安居房共产房等配售型保障房的大量供应,已成商品房市场的梦魇。
万科船大难掉头,眼看要撞上冰山,已然千疮百孔。
其次错在万科放任私欲膨胀,公器私用,房地产开发业务最倚重的产品主义被清算和边缘化。
这么多年来,万科管理层习惯于在各种公开场合大谈特谈“城镇化”“白银时代”“当好农民种好地”“黑铁时代”“常做常有”等偏宏观的哗众取宠的流量话题,却嫌少讨论中观层面的城市选择、城市深耕、产品研发以及微观的产品设计、客户偏好等居住者视角的核心关切。
远离产品主义抛弃理想情怀不算什么,利用跟投和小股操盘机制中饱自肥也在所难免,问题是他们又当又立,动辄道德绑架行业。
老苗认为,举报事件将是一个转折点。无论真假,大梦初醒的股东和散户終将明白万科为何总是“增收不增利”。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和宝贵的信用,继续支持这样一个万科。
第三,万科“优等生”人设的反噬。
此次万科债务风暴,源起保险债权计划。根据财新传媒统计,万科总共登记了23只保债计划,位居房企榜首。它们一朝曝光,吓坏了一众风声鹤唳的债券投资者。多重不安情绪交织下,万科债务风险呈几何数放大。
有句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还有一句,曾经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狼狈。
第四,归根结底,一切的一切,在于市场对万科的大股东支持、销售回款、融资推进、资产变卖的担忧。
资本市场从来不相信嘴炮,也不相信口头承诺,只相信真金白银、真刀真枪、真干实做。
第五,正如上一篇文章评论区留言人士所说,“就算万科还是当年所谓的三好学生,一群职业经理人能带领万科四渡赤水穿过无人区?”
这位人士认为,在经济上升期,优秀职业经理人可以是1后面的多个0,但是在经济下行期,只有老板自己,才是对企业生死真正负责和捍卫到底的人。
这是万科先天的缺陷,任谁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