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本田日产官宣合并,日企抱团应战中美电动车

环球零谈谈 2024-12-26 03:33:14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摘要:

日本车企“报团取暖”后的合并能否成为解决危机的“良药”?

撰文 | Penn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344篇原创

汽车行业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本田日产官宣合并,全球第三大车企要来了!

12月23日周一,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日产汽车和三菱汽车联合在东京召开发布会,宣布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三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本田与日产将正式开启合并谈判,三菱汽车公司将就参与合并事宜进行探讨。

发布会表示,本田和日产将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该控股公司子公司,以此方式进行合并。双方计划于2025年6月达成最终合并协议,控股公司拟于2026年8月正式成立并同步上市。控股公司名称、各方持股比例、人事安排等细节将通过后续谈判进一步明确。

本田社长三部敏宏、日产社长内田诚和三菱汽车社长加藤隆雄,共同出席当天的记者会,对外说明合并安排。本田社长三部敏宏表示,合并后的新公司将由本田主导,包括拥有过半的董事会席位,同时,双方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共享汽车平台,公司将集中资源投资电气化、软件和自动驾驶。

三部敏宏说:"中国车企和新业者起,极大地改变了汽车行业。因此,我们必须在2030年前,建立起足以与他们较量的实力,否则就会被打败。” 日产社长内田诚补充道:“随着新参与者进入我们的市场,规模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世界汽车产业从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型正在加速推进,在技术和参与者两方面,正在进行历史性的结构转型,美国特斯拉和中国比亚迪等纯电动汽车企业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此次本田、日产合并,或将使两家公司整合资源,加强实力扩大规模,以正面应战特斯拉和比亚迪等更灵活车企带来的激烈竞争。

对于本田和日产启动合并谈判一事,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武藤容治表示,期待两家企业的合并能够增加日本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不过与此同时,日产的上一任“拯救者”——日产前董事长、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公开评论称,这是绝望之举,并非一笔务实的交易。

图说:本田、日产和三菱汽车社长共同出席发布会 来源:Honda

01

全球第三大车企诞生,未来走向何方?

本田和日产是仅次于丰田的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据日媒分析,如果未来日产持有24.5%股份的三菱汽车也加入合并进程,合并后公司的汽车年销量将超过800万辆,成为仅次于丰田汽车(2023年销量为1120万辆)和德国大众(2023年销量为920万辆)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

如果此合并顺利达成,这将成为自2021年1月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法国PSA集团合并组建Stellantis以来,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并。

根据目前的市值,合并后公司的价值将达到540亿美元,如果将三菱包括在内,则合并后公司的市值将达到580亿美元,但仍远不及其竞争对手丰田当前2870亿美元的市值,也远远落后于特斯拉的1.4万亿美元和比亚迪的1070 亿美元。

图说: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将诞生 来源:日经中文网

文件显示,本田和日产将共同组建一家控股公司,新实体将致力于实现年销售额超过 30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4 万亿元)的目标,同时营业利润目标设定为超过 3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398.5 亿元)。

双方计划将在2025年6月前达成最终协议,并在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和双方股东大会决议后,于2026年8月前作为一家新的上市公司设立控股公司。

与此同时,三菱汽车正在考虑是否加入此次整合。官方表示,三菱将在2025年1月底前做出决定,如果决定参与,将签署新的基本协议,并计划尽快推进整合进程,尽量遵守上述日程安排。

本田社长三部敏宏表示,尽管在达成最终协议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但坦率地说,协议不被批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同时提到,本田与日产的整合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将在 2030 年后得到最大化。

图说:预期合并后的三社架构及品牌布局 来源:Honda

在此次合并中,三方展示了对于合并后未来包括通过标准化两个品牌的车辆平台来获得规模优势、通过整合研发资源来提高研发能力和成本协同效应、建立智能化和电气化的人才基础等七个协同效应的代表案例。

目前,本田和日产正在进行下一代SDV平台领域基础要素技术的联合研究以及作为EV关键组件的研发,并努力实现主要部件的规格共同化和相互供应,例如电池和e-Axle。据悉,这些部件预计将安装在下一代电动汽车中。

实际上,在此之前,本田、日产和三菱之间已经频频展开合作。本田和日产是在今年3月就开发电动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三菱8月加入合作框架,三方宣布将在纯电动汽车和智能化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分担研发成本,以对抗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11月,三菱和日产又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提供与自动驾驶和使用电动汽车电池作为蓄电池相关的服务。

图说:此前本田、日产双方已开展广泛的合作 来源:Honda

02

能否摆脱困局,应对中美电动车挑战?

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抱团取暖的背后,皆因其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前日本媒体分析,本田和日产拟整合业务,就是为了应对中美电动车迅速起的威胁。

在当前全球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中,这三家日本公司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生存威胁,转型迟缓的日本车企,在面临销量下滑、经营惨淡的困境时,不得不“报团取暖”。

在中国市场,由于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电动汽车的高歌猛进,迫使外国品牌陷入为生存而战的泥潭。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和传统车型逐渐被市场淘汰,本田和日产都不得不在中国削减人员和产量,而三菱汽车则几乎完全退出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这几年,中国电动车的标杆比亚迪销量一路飙升,即便到了百万辆的量级,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在今年前11个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3757336辆,同比增长40.02%,全年销量突破400万辆几乎是板上钉钉。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今年11月也跨越了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的里程碑。

反观本田、日产在中国的销量则是节节败退,一路下滑。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本田在中国销量为74万辆,同比下降30.7%,日产汽车在中国销量为62万辆,同比下滑10.5%。在11月的财报发布会上,本田的副社长青山真二特别提到,中国的销量“下降速度超出预期”。

图说: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 来源:新华社

与此同时,在北美市场,由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的反弹,让日产汽车处于不利地位,而作为混合动力技术先驱的丰田汽车则获得了可喜的提振。此外,本田和日产的电动车还面临着特斯拉的巨大挑战,福特、通用等本土汽车厂商也在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的刺激下不断发力电动化转型,侵蚀着原本属于本田和日产的市场份额。

由于在中、美两大市场的惨淡销售导致收入的大幅下降,日产汽车被迫宣布裁员、削减产能,并将其年利润预期下调了70%。当下日产深陷财务困境,仅剩12至14个月的现金储备,还面临着激进股东的压力和巨额债务负担,这导致信贷市场对其投资级评级产生质疑。

本田则再次下调业绩指引,将其之前9.7%的净利润下降指导提高到14%。此前预计本财年销量为390 万辆,但现在将指导下调至380 万辆,在截至9 月30日的六个月内,本田收入增长了 12%,但仍低于市场预期。

《日经新闻》分析指出,合并将有助于这两家制造商与特斯拉和中国汽车制造商等电动汽车竞争对手展开竞争,这也使它们在国内外与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展开竞争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彭博社也指出,对日产而言,合并是解决危机的重要契机。

在发布会上,本田社长三部敏宏也直言称,合并谈判的成功取决于日产能否成功实现自身扭亏为盈:“这是一个世纪才会发生一次的转变,我们需要备足弹药,才能在2030年的战场上更具竞争力。”

图说:日本国内汽车厂商的格局 来源:日经中文网

03

能否成功有待时间验证

对于本田和日产合并前景一事,日产前董事长、CEO卡洛斯·戈恩却并不看好,称此次合并“没有意义”。戈恩在雷诺1998年收购日产部分股权后,于2000年出任日产CEO,并提出“日产复兴计划”,让日产扭亏为盈,一度成为全球获利率最高的汽车公司。2016年,日产收购三菱汽车34%的股份,成为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后,戈恩又兼任三菱董事长和CEO。

戈恩认为,日产现在极度混乱,与本田探讨合并是孤注一掷,是一笔不务实的交易。他补充说道:“因为坦率地说,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几乎没有互补的地方,它们在同样的市场上运营,产品几乎相同,品牌也非常相似。”

而这也正是外界对于此次双方合作担忧的地方。本田和日产在品牌定位和产品上的确有高度重合,两个品牌以可靠、耐用、低油耗著称,合并后品牌将形成区分、竞品车型将如何形成差异化竞争,这些都是摆在双方面前的问题。

图说:戈恩公开评论称此次合并“没有意义” 来源:Business Insider

戈恩进一步表示,本田和日产所谓的“合并”并不是两个品牌的真正融合,反而更多是因为日本经济产业省想要推动这项交易来促进日本经济。“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12月23日也通过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个人不看好日产和本田的合并,认为本田和日产均需要加大中国本土化研发投入和实现依托中国产业链优势的产品创新,实现赋能日产和本田的全球化发展。

崔东树表示,本田和日产均需要技术创新和自身技术的升级,而不是简单的规模化协同降低制造成本。日产和本田如果把核心精力和技术研发放到最具竞争和创新的中国市场,必将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

参考资料:

[1]https://china.kyodonews.net/news/2024/12/ac89880514bf-6.html

[2]https://global.honda/en/newsroom/news/2024/c241223ceng.html

[3]https://www.ndtv.com/auto/honda-nissan-sign-mou-for-joint-holding-company-timeline-structure-share-transfer-7313491

[4]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20241223_06/

[5]https://www.cnn.com/2024/12/23/business/nissan-honda-merge-automakers-intl-hnk/index.html

[6]https://www.wsj.com/business/autos/honda-nissan-say-they-plan-to-merge-in-2026-87c2aa4c

[7]https://www.cnbc.com/2024/12/23/honda-and-nissan-merger-talks.html

[8]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37617

[9]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41223-5640546

[10]https://cn.nikkei.com/industry/icar/57581-2024-12-19-14-37-14.html?start=0

[11]https://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57573-2024-12-19-09-14-48.html

[12]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carlos-ghosn-nissan-honda-merger-plan-desperate-move-2024-12

[13]http://auto.ce.cn/auto/gundong/202412/24/t20241224_39245143.shtml

[14]https://mp.weixin.qq.com/s/v665T1H1drItrrFRWhIBoQ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