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常压油箱更可怕的是,2024年汽车市场,出现了这3种现象

小沈早知道 2024-10-21 15:37:45

电动车时代的到来,让汽车行业洗牌重新洗牌。性能的巅峰对决已不再是重点,一些新的挑战和隐患正在浮现。

新能源时代的风口到来,虽然传统车企也在电动化转型,但始终是后来居上。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们在电动车的机械性能上并无太大优势。底盘平台、动力电池组等核心部件基本相当,哪家车型都能做到不低于2秒的百公里加速。比如从小米汽车今年推出的SU7 Ultra就可见一斑,通过双电机四驱系统,其最高时速可达200km/h,百公里加速仅1.97秒,超车之快便是旗舰级性能。

面对这种同质化的局面,一些企业为了拉开差距,开始将营销重点投向智能驾驶系统。只不过,他们对这项技术的描述和承诺,往往过于主观和武断,甚至存在失实的情况。比如宣传某辅助驾驶功能"有路就能跑,不用接管",或"可完成1314公里的连续自动驾驶";又或者直白地打出"想撞都难"的豪言壮语。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很多消费者在使用智能驾驶时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对系统能力存在过度期望。一旦出现失灵情况,便可能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这种悲剧性案例在2024年已不鲜见。今年4月,浙江杭州就发生了一起由于司机滥用自动驾驶功能而引发的车祸。当事司机在高速公路启用车载智能驾驶系统后,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最终导致车辆撞上路边护栏。事故造成了司机的78岁母亲受伤住院治疗。

更为讽刺的是,即使车企对自家智能驾驶能力吹嘘过火,一旦发生事故也通常会借助免责声明开脱责任。因为它们在车辆说明书中,往往会对这种高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作出明确约定,订有诸多禁止和免责条款。比如"系统在何种车况下会失效""驾驶员须随时保持对车辆控制"等。一旦出事,车企便可合理合法地推脱责任,令消费者追究无门。

智能驾驶技术被吹嘘过头,这只是2024年汽车业出现的一个危险信号。与之并列的,还有对芯片发展的冷漠态度,这更加令业内人士忧心忡忡。毕竟芯片才是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命脉之源"。

据业内权威机构预计,到2030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三成。但目前国内芯片自给率仍不足10%,对外依赖度极高。    

过去几年,西方国家对我国芯片产业的打压力度不断加大。美国相继出台了"芯片法案"和"芯片4.0"法案,限制对中国企业出口人工智能和超算芯片;欧盟也在积极推进"芯片法",力图赶超美国;日本还斥资3800多亿日元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面对他们的全方位围堵,我国的半导体发展步履维艰。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出现了与华为公司当年的情况类似,发达国家直接禁止我国企业购买高端芯片,那汽车芯片也将陷入供应短缺的危机。届时,不论是整车智能化还是新能源化进程,恐怕都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尽管汽车芯片的局面如此严峻,但业内不乏一些企业对此处了若无其事的态度。某些造车新势力炒作要"做出纽北第一"的豪车,可谁又能保证在芯片问题没解决以前,它们就不会半途而废?这不啻是对未来的无谋和愚蠢。

除了芯片短板,令人瞠目结舌的还有车内隐私泄露的风险。因应更多智能化辅助功能的需求,新一代车型内外都安装了越来越多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虽然厂家宣称这些设备只为便利车主生活,但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关于车内隐私泄露的负面案例已经频频发生。2023年间,高合和理想汽车先后被曝出泄露车主视频和照片的事件。更有甚者,为逃避赔偿责任,曾有一家车企公然公布了一起车祸现场的行车记录视频,生怕受害车主狡辩,视隐私保护如无物。

可见,随着车载系统的日益复杂化,相关的黑客攻击和隐私泄露风险也在与日俱增。然而对于这种系统性挑战,目前业内并未有什么切实有效的预防和应对之策。

总的来看,现行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些严峻的发展挑战。芯片的短缺会制约整车智能化进程,隐私泄漏的风险也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对于车载智能辅助系统宣传过于吹嘘,恐将误导并损害消费者利益。这一系列的现象,昭示着当前车企应该审慎权衡,多一些远见和操守,而不应只重视短期利益和表面数据。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发展堡垒,汽车产业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