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中美冲突,解放军已掌握制胜“法宝”,美军败局已定

兵器视频 2024-11-20 10:55:47

中美一旦开战,谁会是最终赢家?美军的致命缺陷,或已提前决定这场交锋的结局。

若中美开战,美国一个月必败?

美国国会议员组成的两党委员会曾发布了一份惊人的报告:如果中美开战,美国现有的军火储备恐怕撑不过一个月。

该委员会包括许多重量级人物,比如退役陆军将军、前民主党国会议员和前美国大使等。这份长达114页的报告直指美军的一个核心短板——弹药储备不足。据美媒报道,美军在与假想敌对抗时,弹药储备最多只能支撑“三到四周”,一些重要武器,如反舰导弹可能只够打几天。

(报告显示美国弹药储备不足)

一旦弹药枯竭,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以俄乌冲突为例,战争初期的俄军就曾面临这样的艰难处境。当时的俄军没多久就打光了用于“特别军事行动”的精确制导弹药,直接影响了其作战能力。乌军也有了时间进行兵员调动,从而进行了接下来的反攻。

有分析称,俄军前期在战场损失惨重,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制导弹药的不足。如果弹药充足,俄军战机就无须深入乌军控制区打击目标,其被伏击、击落的概率自然也会大幅降低。

(俄乌冲突中被击落的俄军机)

目前,俄军通过大规模生产制导滑翔炸弹,重创了乌军。但面对漫长的战线,这些弹药数量仍显不足,只能集中在几个重要的方向上使用。

如果将战场放在亚太,美军的处境只会更糟糕,指不定美军坚持的时间更短。

在现代战争中,弹药堪称是命脉。不仅仅是“有多少用多少”的问题,更涉及到能否长期维持作战。如果没有充足的弹药,在战斗中无法持续施加压力和扩大战果,持久战根本不可能赢。而这正是美国在面对中俄这样的对手时所忧心的:比起弹药消耗速度,补给速度慢得令人心焦。

(美军反舰导弹的存量更少)

在报告中,美国国会呼吁增加国防预算,并推进军队的精简化,以提高效率。然而就算投入再多的钱,也无法回避另一个事实:美国国内的工业制造能力捉襟见肘。

自从全球化浪潮席卷后,美国大力发展金融和服务产业,却把制造业搬到了海外。如今,虽然数字经济风生水起,但结果却是国内工业基础薄弱。想要重新振兴制造业,自然需要时间和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国会两党提交了这份报告,美军的弹药储备问题也难以立即解决。

美国军工拉胯,中国的准备相当充足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意味着一旦发生冲突,中国能够快速补充弹药。美国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的弹药产业链规模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能满足解放军的需求,但中国并没有停止相关设施的建设。

(美国战机零部件有不少来自中国)

如今的中国不止是全球制造业巨头,还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就连美国军工的供应链中都有一部分产品是“中国制造”。尽管美国政府一再想剔除这些元素,但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使他们越来越难以放弃。

正因为在全球经济中这样的地位,中国不仅能保证自身的武器生产能力,还可能在某些方面牵制住美国。

中国每年向世界各地出口大量关键设备和原材料,其中一部分甚至贡献给了美国的弹药产业链。换句话说,美国弹药的产量多少,可能还得看中国有没有提供相关设备或原材料。这样的情形下,即便美国有心想做些什么,也受限于现有的全球经济结构无能为力。

(军机投放弹药)

现在看来,美国在对华问题上面临的最大障碍,可能不是能否在军事上打败解放军,而是五角大楼需要中国来完成相应的军事准备,甚至是支持美军赢得战争,但这可能吗?

当然,美国这一系列炒作不乏“中国威胁论”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飞快的发展速度。所谓的“威胁”不过是美国掩盖自身军事行动的借口,美国要不想着挑事,哪里会有威胁呢?

那么中美之间是否必然会走向战争?谈到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会提到“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即新兴大国与现有霸权国家之间的权力转移,很可能导致冲突。

通俗来讲,在美国人看来,新兴的大国往往会挑战或取代现有的霸权国家,美国必须采取手段应对可能的威胁,从而导致双方爆发战争。

(美军舰艇编队)

但中国倡导国际合作与共赢,更倾向于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利益。而且,从现实来看,中美两国都有足够的理由避免冲突。中国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例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美国虽然时时显得焦虑,但也深知与中国全面开战代价巨大。

对于美国而言,应当思考的是如何在相互竞争中实现双赢。涉及中美关系的大局,绝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抗。生活在一个经济高度整合的世界中,任何一方都难以独善其身。无论是为了本国利益,还是为了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中美两国都应当努力去避免走向直接冲突。眼下,美国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增强军事储备,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出可持续的战略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技、文化、贸易各个层面找到合作共赢的机会。

(歼16大象漫步)

这份关于美军弹药储备的报告,不仅揭示了美国当前的军事准备短板,更反映了美国人在面对全球变化时的复杂心情。尽管如此,不论是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反思,还是通过对国际关系的重新审视,这份报告都提醒我们:永远要在大国博弈中保持冷静和理智。毕竟,“一战定输赢”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新时代更考验的,是我们如何运用智慧去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