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个大味鲜的罗氏虾受到一众美食爱好者的追捧。
就算价格昂贵,也供不应求。
然而在越南,湄公河里成群的罗氏虾却差点把他们“逼疯”。
越南人不禁向世界发问:为什么它们不去中国?
是什么让罗氏虾在越南泛滥成灾?
又为什么在中国受到好评的罗氏虾,在越南却无人问津呢?
罗氏虾的泛滥
20世纪70年代,越南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越南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在多方考察和精挑细选后,一种名为罗氏虾的淡水虾脱颖而出。
它们生长速度快,饲养成本低,更是有富豪为其一掷千金,简直是养殖业的理想选择。
于是,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越南从缅甸引进了罗氏虾。
然而,这次物种引进带来的却是一场生态灾难。
湄公河的水温暖和、食物充足,又没有天敌侵扰,对于罗氏虾来说简直就是天堂。
它们迅速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始了疯狂的繁殖之旅。
刚开始,渔民们十分惊喜于渔网里罗氏虾的占比。
罗氏虾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对渔民们来说可谓是大丰收。
靠着卖罗氏虾,他们很快就赚回了购买虾苗的成本,利润也非常可观。
许多人看到了罗氏虾带来的商机,纷纷投身到淡水虾养殖的大潮中。
一时间,捕捞罗氏虾的数量和规格都日益增长。
罗氏虾强大的繁殖能力对越南人民来说是好事,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罗氏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再加上工业发展使湄公河的河水富营养化,更给它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罗氏虾的种群数量开始失控,呈指数级增长。
数量庞大的罗氏虾对食物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本土鱼虾的食物被它们大肆掠夺。
其他鱼虾被罗氏虾抢走了生存资源,数量急剧下降。
渐渐地,湄公河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也被打破。
湄公河本土的巨鲶的数量呈断崖式下跌,濒临灭绝。
越南政府寻找解决措施
罗氏虾泛滥成灾,本土淡水鱼生存艰难,给越南政府敲响了警钟。
为了解决问题,越南政府努力寻求应对之策。
起初,他们尝试从罗氏虾的食用性入手。
越南政府极力鼓励人民捕捞罗氏虾,希望通过群众的力量消化它们,控制数量。
对此,越南人民积极响应。
很快,各地涌现出许多以罗氏虾为主题的美食,餐馆和家庭的餐桌上也频频出现这道“特色菜”。
但是,罗氏虾数量巨大,越南人民的消化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越南人口基数十分小是原因之一,这个国家仅有1亿左右的人民。
此外,越南人民的消费能力也有限。
对于尚未脱贫的民众而言,昂贵的罗氏虾并非日常所需。
而对于有能力购买罗氏虾的民众来说,泛滥的罗氏虾早已让他们失去新鲜感。
罗氏虾市场逐渐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
为了赚钱,渔民更愿意去捕捞其他价格高的鱼类,对卖不出去的罗氏虾则兴致缺缺。
失去人力捕捞和食用,罗氏虾在湄公河的繁殖更加放肆。
眼看着向内寻找不到解决办法,越南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
他们尝试以罗氏虾水产养殖为特色,发展垂钓旅游项目。
希望能发挥旅游的力量,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罗氏虾的销量。
但这一做法收效甚微,旅游业消耗的罗氏虾远不及它们繁殖的速度。
中国的选择
无奈之下,越南先后向联合国以及其他国家求助。
其他国家看到湄公河罗氏虾的泛滥,纷纷打了退堂鼓,拒绝了求助。
那么作为人口大国和美食大国,中国为什么不去消费这些罗氏虾呢?
中国官方和群众有自己的考量。
首先,中国对进口水产品有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
而随着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被肆意排放,湄公河水质已经被严重污染。
生活在湄公河的罗氏虾,也因为工业污染产生了一些“变异”。
有的罗氏虾个头非常大,一只就有一斤多。
除此之外,进口的罗氏虾具有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的重大隐患。
当下,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也不接受具有安全隐患的进口罗氏虾。
其次,中国本土的罗氏虾养殖业已经相当发达,完全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相比野生捕捞,养殖场的罗氏虾在品质和口感上更胜一筹,更得消费者青睐。
再加上中国地大物博,淡水鱼虾种类丰富,并不是非罗氏虾不可。
因此,进口越南罗氏虾的必要性并不大。
最后,中国在引进外来物种方面有过惨痛教训,因此格外谨慎。
1990年,我国曾引入一种名叫清道夫的观赏鱼。
随着时间推移,清道夫渐渐进入自然水域。
由于它们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又没有天敌,很快在南方水域扎根。
清道夫不仅吃水藻,还会吞食其他鱼的鱼卵,我国其他淡水鱼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直至今日,清道夫的清除工作仍在进行。
所以,一旦放开罗氏虾进口,它们有可能也会在中国境内扩散,引发生态灾难。
为了防患于未然,中国宁可错失这个商机,也不愿冒险重蹈覆辙。
面对中国市场的闭门羹,越南的“虾患”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一方面,国内消费难以为继,资源严重过剩。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又难以开拓,出口无望。
罗氏虾泛滥给越南经济和生态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亟需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解决道路。
结语
罗氏虾危机给了我们启示:引进外来物种不能盲目,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否则很有可能造成生态失衡的后果。此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发展工业,随意排放污染物,忽视生态保护,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只有转变发展理念,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美丽的湄公河才能重现生机。守护好这一东南亚的生命之源,需要湄公河流域各国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人民加强环保意识和行动自觉。
让我们携手,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网-2005-7-5——《湄公河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秦州融媒-2021-12-13——《中国吃货为何不吃湄公河大虾》
中华网热点新闻-2024-2-14——《越南人快要被“逼疯”,向各国发求救:它们为啥不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