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水浒传》的人想必都知道,这部小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1-70回中,梁山好汉们最早是分散在四处,再到上山聚义,与官兵打仗,最后是排坐次。后半部分版本较多,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写了宋江受招安后,带着一帮兄弟征四寇(方腊、征辽、王庆、田虎),最后被毒死的故事。
不过,书的前后两部分差异还是很大的。在前半部分中,梁山上的人马是越聚越多,攻州掠府,战无不胜。官府屡次派人征讨,一些将领,如关胜、呼延灼、徐宁、董平等人或兵败,或被骗上山后投降梁山。
除了晁盖攻打曾头市中箭外,梁山好汉们打起仗来几乎是零伤亡。即使宋江、卢俊义等人暂时被抓,好汉们也能及时劫法场,将他们救出来。
到了后半部分,在征讨方腊时,梁山好汉们却死伤殆尽,仅剩宋江、卢俊义、燕青、李俊、吴用、花荣、李逵等少数人。最后宋江和卢俊义竟然也被毒死。
为什么在书的前半部分,好汉们如此英勇,后半部分却不堪一击呢?细分析,可能有两大原因。
一是作者深受民间传说的影响,写作局限性很强。梁山好汉的故事最早出自宋朝的笔记小说《宣和遗事》,里面已有有关于三十六个好汉的记载,到了元代,出现了大量的水浒戏,包括著名的李逵负荆请罪、武松打虎等故事,梁山一些主要人物已经定型。而且在水浒戏中,梁山好汉人数已从三十六人扩展到了一百零八人。
所以,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没排座次前,他是不敢让好汉们随便死的,死一个,一百零八人就凑不全了。而晁盖并不在一百零八人之列,他当然可以死。而且晁盖不死,宋江是没办法上位的。
施耐庵为了凑够一百零八人,也是用心良苦,连在家享清福的卢俊义也被吴用用低级的骗术骗了来。而到了后期,连刻章子的萧让、医生安道全之流也被算了进去。各个山寨的好汉们几乎是成群结队地上山,这才勉强凑够一百人数。
三十六天罡星的名字几乎和《宣和遗事》没有太大出入,只是一些人名略加改动。而七十二地煞星则大多没什么名气,也不是书中的主要人物,纯属拉来凑数的。
受招安后征方腊的故事,不管是《宣和遗事》,还是水浒戏中都并没有介绍,所以作者可以大胆地写他们大多战死了。
第二个原因,《水浒传》前后两部分作者可能并非一人。按照大才子金圣叹的观点,前七十回是施耐庵的原著,后面几十回是罗贯中所续。在金圣叹看来,既然是强盗,必不算忠义;忠义就不做强盗了。所以他认为,整本书都是在骂宋江的,批评盗贼的。也正是因此,他才可以大骂罗贯中狗尾续貂,就如当代红学家常骂高鹗续《红楼梦》一样。
而我们细看《水浒》前后的主题,也截然相反。前半部分几乎是一部英雄史诗,详细描写了梁山好汉是怎样行侠仗义,对抗官府的,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也符合原书名《江湖豪客传》的寓意。
后半部分则用了写实手法,写宋江等人立有大功后,反遭毒死。按照胡适先生的观点,作者这样写,实际是在有感于明初统治者大肆屠戮功臣,心生不满,故意含沙射影。
书的结尾有一首诗也印证了这一点: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
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垠,学取鸱夷泛钓船。
作者将宋江、卢俊义等人比作被汉邦吕后所死的功臣韩信、彭越,说他们不如学范蠡,带着西施泛舟湖上,以此来讽刺残杀功臣的朱元璋,可以说是十分大胆的。
一百回本的《水浒传》又称为《忠义水浒传》,若是只有前七十回,那就是简单的强盗造反,与忠义无关。只有后三十回写众人受招安后,一心报国,才真正算得上是忠义。而所宣扬的这种忠义思想,也和《三国演义》相似。这大概也是人们认定《水浒》后半部分是罗贯中所作的原因吧。
不写死,小说咋结束,老施又不是按字收费的写手,你还让他水出个几千万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