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乌江亭”诗,政治家一针见血,词人看似豪迈不值一哂

呵呵呵文化 2024-12-21 15:00:50

本文约2500字。

公元前203年12月(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2年1月(汉高帝五年),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

《史记》中记载道:“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太史公曰:……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这里边有三处重点要划线:

第一, 项羽一直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就是说一直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或者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第二, 司马迁也评价,项羽知道死,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可谓是有勇无谋;

第三, “天之亡我”,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自己再也没有脸面去见江东子弟,何言东山再起?

千百年后,有无数后人关于项羽乌江自刎表述了自己的态度,众说纷纭。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牧的《过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注:乌江亭,在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一、杜牧《过乌江亭》,文人的新奇豪气

公元844年9月(会昌四年九月),四十二岁的杜牧迁池州刺史,去池州途中,路过乌江亭,有感项羽乌江之事,写下这首《过乌江亭》。

注:很多人说《过乌江亭》写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杜牧去池州上任途中。显然是有误。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图1 乌江亭

杜牧对于项羽乌江亭自刎之事,很鲜明的提出三个观点。

第一,“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垓下之战,项羽大败,但是当时情况尚未完全明朗;

第二,“忍”是成败之关键。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刘邦能忍项羽多次羞辱。今日,项羽自己也要能屈能伸;

第三,楚汉之争,当时项羽虽然丢失了中原,但是江东还是项羽的根本之地,富饶的江东还有资本,让项羽东山再起。

杜牧为文,擅长提出新奇的观点。这首《题乌江亭》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已经在理论上,总结了项羽必败的原因。

《苕溪渔隐丛话》评价道:“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商山四皓》云:‘南军不袒左边袒,四皓安刘是灭刘。’皆反说其事。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理。诗云:‘胜负兵家不可期……’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在事实和前人总结的情形下,杜牧仍然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此乃文人的豪气。

二、王安石《乌江亭》,政治家的一针见血

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王安石在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市)任满,离开舒州途径乌江亭,写下这首《乌江亭》。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是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诗人。他的这首诗就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而发。

王安石一开始就一针见血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势难回”。为什么“势难回”?就是因为“百战疲劳壮士哀”。楚汉相争四年多,规模巨大,战地辽阔,老百姓和将士们早就深深的厌倦了战争,无论谁败谁胜,百姓们只求一片安稳。

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他的军士们早已经对他的这些特点“壮士哀”了。

垓下一战,项羽彻底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想要挽回大业,谈何容易。

所以,即使项羽返回江东,登高一呼。江东子弟也一定不会再为这样昏庸的人来卖命。

王安石以非常尖锐的语气,道出了“肯与君王卷土来?”的反问句,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是“失道寡助”的必然结局,深刻的表现出王安石与普通文人不同的,独到的政治眼光。

图2 四面楚歌

三、李清照《夏日绝句》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赵构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先逃到扬州,后渡江而至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二月,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城中兵变。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听闻此消息,没有组织反抗而是和通判毋丘绛、观察推官汤允恭半夜缒城逃走。

逃离江宁之后,当年三月,赵明诚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过乌江时,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国破家亡之际,皇帝和大臣们纷纷逃亡,自己一生所依赖的丈夫赵明诚居然也舍弃一城百姓,临危而逃。

于是,之前自己的信任体系彻底崩塌,李清照就做此诗来讽刺当朝执政者,也暗讽自己的丈夫。

当年八月,两人逃亡途中,赵明诚就染疾而亡。后来,李清照独自南下,在杭州去世。

《夏日绝句》没有评价楚汉之胜败,只是哀朝堂之软弱,悲丈夫之不争,作此豪放之词。但是,后来李清照也并没有太过指责赵明诚,两人还是随大众而逃。

如果李清照真是自己诗中那样的正义豪放,无数的金银财物,字画文物宁可全部散失,也没有捐赠政府或者抗金义士,而其后边改嫁,也没发现做什么抗金之事。可见,也只是流于表面。

后世之人,抛开背景,光评价诗本身,多虚妄之词。

四、个人与时代之对比剖析

杜牧那个年代,虽然已经是唐朝后期,但是,盛唐精神仍然深深植根在每个文人心中。加上杜牧本身就是一个题材广阔,笔力峭健的大诗人,所以,《过乌江亭》就充满了文人的想象力。

王安石在北宋,本身自己就是大政治家,而且宋诗讲究说理,所以,《乌江亭》分析条理,判断冷静,让人无可辩驳。

李清照创作于乱世,皇帝弃一国百姓逃亡,丈夫弃一城百姓逃亡,无奈写下豪放之句,以示讽刺,也无追加之举。是有警示之意,却也不必夸大。

图3 垓下之战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