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亲子关系最容易冲突的时刻,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和游戏,父母就容易情绪失控,怒火中烧,恨不得碎了手机,卸载掉游戏。
心想着,孩子要是用玩手机和游戏的时间去搞学习多好呀,奈何孩子一提学习就没半点兴趣,厌学情绪很浓。要么是坐在写字桌上磨磨唧唧,半天写不出来一个字。
孩子要么不会写,要么因为写得太费劲而陷入矛盾和纠结,要么是觉得学习太辛苦,写作业太烧脑,干脆就不愿意干。
急着父母在孩子耳边不断的催逼吼着:你看看你,一天都没写一个字,光知道玩手机,别人都在封闭全天补课,你倒好,飞到天上去了。
原本父母是想拿别的孩子的努力与勤奋,让孩子有个紧迫感,却不曾想让孩子更浮躁了,玩得也更彻底了。
剩下父母气得心肝肺都是疼的,可是孩子该不学习还是不学习,跟父母的亲子关系也越变越差了。
原本是盯着想让孩子学习,原本是想拿着别的人孩子激发自家孩子“知耻而后勇”,没想到孩子却更加摆烂,更加排斥学习。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蝴蝶效应”。也就是因为父母不满意孩子做的一个微小的事,经达不断放大和发酵,让孩子态度越来越排斥,内心越来越排斥,堆积成情绪。
当情绪无处发泄时,就更加隐藏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学习不再有兴趣,对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心力面对,自然所有的事情都无法解决了。
蝴蝶效应产生的作用可大可小,昨天我其实就跟孩子在“蝴蝶效应”之下,发生了一点小矛盾,也让孩子的晚上的作业最终没有写。
昨天早上,孩子早早起了床,我内心是充满欢喜的,心想着孩子这次是真的想要努力了。
在忐忑和欣喜中,给孩子做早餐,期盼着孩子吃完饭就能按他自己的规划好好学习。
然而,事情并不想象我想的那样顺利。等我做完饭后,却发现孩子在刷B站的视频,内心有点小失望,但也没有说出来。
于是忍着,心想孩子想放松也很正常,毕竟是放假的第一天嘛。玩开心了再来学习也是可以的。再说今天比平时早起了4个小时,哪怕玩2个小时,还有2个小时学习时间呢。
不过我的耐心在孩子刷了2小时多小时视频后,有点忍不住了,我提高了声调问他:你今天有学习计划吗?
可能是看我态度不太好,脸色也有点阴沉,孩子马上说:我马上就开始学习了。
于是我听了他的话,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等待他学习,等了5分钟还没见他学习,就有点火又去催:咦,这都过去5分钟了,怎么还没有学习呀!
再去催的时候,孩子态度就有点不耐烦了,话也开始有点刺:你烦不烦呀,催什么催。
听到孩子这么说,我气鼓鼓的不理他了,心想爱学不学,学习又不是为我,目标是你定的,学习计划是你规划的,你做不到时还不能让我提醒两句?
当时,我的情绪也不太好,再加上身体不适,我也很烦躁。本着后退一步的做法,我干脆不管他了,就自己出去散心了。
这个后退一步到自己位置,给孩子留个空间的做法,暂时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缓和。
等我几个小时再回家时,发现孩子开始学习立体几何了,而我也缓解了自己的焦虑,解决了自己的情绪问题,皆大欢喜。
之前,我其实不会后退一步,而是选硬刚。孩子不学,我就吵,再不听我就骂,然后实在不行就夺了手机,关了电视,拿出戒尺把孩子揍一顿。
然后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俩大吵一架,我气得哭红眼睛,孩子怒气冲冲对我横眉冷对,因为学习问题彻底搞得鸡飞狗跳,一家人的情绪都跌入冰窖。
其实,孩子的厌学、贪玩、畏难或者玻璃心,都是父母用了错误的方式开始对话,原本只是一句善意的提醒,最后却因为情绪失控和母子关系的冲突加剧。
原本是学习不学习的问题,最终引发了亲子矛盾,导致更厌学,更加内耗,更加矛盾冲突,让孩子有种:父母不理解我,都因为学习让一切都变得面目可憎,自然也更不愿意提及学习了。
对于父母来说,懂得“蝴蝶效应”的两面性,多用正向的一面来先疗愈自己的情绪,再来引导孩子,这时事情就有转机。
要是任自己的情绪发酵,会带来恶性循环,让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最终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更加畏难和内耗。
孩子缺乏心力时,是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好的。
所以明智的父母会在情绪与矛盾冲突时,适时地后退一步,不着急去唠叨孩子和改变孩子,而要先行一步改变自己。
这时,就不会因为父母自己的情绪失控,让亲子关系陷入僵局。关系一旦失去信任和亲密,就再也没有深度沟通的可能,孩子也不会再求助甚至跟父母站到对立面。
“风起于青萍之末”,父母先去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能心平气和看待孩子的学习时,反而孩子学习会更积极主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