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不仅不是太监,他还是秦国宗室,这到底是真是假,有何证据?

历史画中画 2024-11-06 06:00:33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1个大一统的王朝,只传了两世便戛然而止,对于秦朝的灭亡,世人无不表现出惋惜之情。

同时,对于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更是深恶痛绝,写在众多原因当中,赵高背负了最大的骂名。

世人把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到了太监赵高的身上,对于这一点历史与事实并没有否认,但对于赵高的太监身份却提出了异议。

原来赵高并不是太监,他没有被阉割,而且还属于秦朝的宗室,并非来自赵国,秦朝的灭亡也并非是赵高为赵国复仇。

既然敢有这样的质疑,那么,就一定有相应的史实资料予以证实。

不妨让我们把视线拉回2000多年以前,去看一看赵高到底是不是一个太监。

赵高的太监身份是如何来的?

史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史记当中虽然没有赵高传,但在秦朝历史人物的传记当中,对于赵高也有叙述。

其中,蒙恬传当中就曾有数句话语点明了赵高的身份。

生硬的文言文就不再叙述,其记录当中的大体意思是,赵高是赵氏的远亲,因母亲受罪而被罚于隐宫,赵高和他的兄弟就是在隐宫当中出生的。

后世之人正是根据这段话推断出赵高是太监之身,因为在普通人的观念里,隐宫这个地方就是太监诞生、居住之地。

但实际上,隐宫在秦朝并非什么太监之地,而是受到处罚之人的临时居所。

赵高的父亲先亡,其母因罪而被罚于宫中,赵高便是在隐宫出生的。

除此以外,胡亥也曾对人言名赵高是“宦人”。

此处的宦人是专指帝王家的奴仆,而非后世所认为的太监。

正是基于隐宫、宦人这样的字眼,才将赵高的身份定为太监。

除了文字意义上的曲解以外,秦朝的太监有专门的称号被叫做宦阉,他与宦官、宦人是有本质区别的。

毕竟,官宦人家、宦海这样的词语不是用来形容太监的,没有谁想成为太监。

赵高非太监,且属于宦官

秦朝的皇宫之内所用的奴仆并非都是宦阉,大部分还是像赵高一样的宦人。

而赵高这个宦人也并不简单,因为自己的才华以及律法方面的造诣,使得赵高能够从众多宦人当中脱颖而出。

秦皇统一文字所使用的范本《爱历篇》,便是经赵高之手而出。

他获得了秦王政的认可,从而成为宦人当中的佼佼者,出任官宦。

赵高在秦王政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博得了帝王的信任,担任了重要的中车府令。

这个职务虽然是一群马夫的领头人,但要知道马夫是最能亲近皇帝的人,除了亲近以外,他还承担了保卫帝王的责任。

如此以来,赵高不仅文采了然,更是武力出众,他能成为这群人的领头人,那其自身实力自然也不能小觑。

等到秦二世登基之后,赵高更是独揽朝政,走到了人臣的巅峰。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东汉末期之前,皇宫大内所使用的奴仆基本上都是宦人,直至东汉末年才将宦人统一换成了宦阉。

至于太监一词,在封建历史的前半段并没有出现,直至唐朝才有了具体的说法,这一段历史就不过多叙述了。

由此可见,赵高并非太监,也非宦阉,而仅仅是一个宦人、宦官罢了。

赵高的宗室身份

除了赵高是太监这一说法以外,对于赵高是赵国宗室的说法也十分盛行。

证据方面,除了赵高姓赵以外,还源于史记当中记载的“诸赵”远亲之说。

后世之人正是根据这两个字,将赵高的身份定为赵国宗室远亲。

其实,这一点证据也是误读,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于人物所属的关系表述有其规范之处。

例如在表述田单时,就以“齐诸田”之远亲这三个字来说明。由此可见,如果赵高是赵国宗室,那么司马迁应该写的是“赵诸赵”之远亲,而非“诸赵”。

至于后世人将赵高的赵姓,与赵国宗室的赵姓等同也是一种曲解。

原因就在于,秦国贵族也有赵姓,它是赢氏的一个分支。

这段历史就要追溯到赢氏祖先的兴起,赢氏之先祖大费从舜帝开始便服着几代先贤,直至后世子孙造父被封在赵城之后,赵姓才出现。

嬴姓是赢氏的本族,而赵姓则是因封地而获得了赵字。

商鞅在变法的过程当中曾寻求赢氏一族的和解,他曾亲自登门向赵良求和,商鞅传当中也详细地点出了赵良是秦国宗室贵族的说法。

当然,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便是嬴政,他出生在赵国,同样以赵为姓,取名赵政。

可是,此赵并非赵国的赵,而是赢氏宗族内赵姓分支这一个意思。

因此得出结论,赵高也是秦国宗室一员,只不过,因家族获罪而被贬黜成为了宫内的宦人。

综合上述的论述,赵高的身份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并非后世所称的太监,而是一个完整的男人。

除了这个重要的标志以外,他还是一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且武力值出众的人物。

赵高到死都没有想到,他在之后数千年的时间里会被人为的太监化,把他变成了一个不男不女的妖怪。

现如今,扣在赵高头上数千年的“冤案”得以变白,赵高应无憾了。

虽说赵高的太监身份洗白了,但他对秦朝所造成的罪孽,以及对中国历史的践踏是无法更改的。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