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尖的机械设计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只要有一个成功案例,基本就是以这个案例不停的升级、改造、优化,除非这个案例经过长时间验证证明再无升级、优化的可能与价值之后,才会重启新的研发项目,才会研发新的将其取代。
尤其是军工行业,每款高端武器的前期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只要研制出一款能用、好用的武器之后,后续一定是多少年不停的对其开发,会随着需求的改变,科技的进步,在这个基础款上升级出更厉害的款式。
能造战机的国家都是搞的这个套路。老苏的米格系列战机可谓声名在外,虽然米格-25,米格-29,米格-31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毛病,但没人完全敢说米格战机就是不行,没人敢说米格战机就是不入流。
米格-29作为一款短腿的狗斗战机,虽然战绩十分难看,但它还是有优点的,因此也得到了很多外销订单。
后来米格-29不出意外的开始升级了,先是升级出了米格29M和米格29SMT,虽然性能提升了不少,但大俄为了赚三哥的钱,专门为其升级出了米格-29K,后来又在三哥29K的基础上搞出来了自用的米格-29KR,最后又在29KR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出了米格-35。
是不是有点绕?
绕就对了,老苏时期的米高扬是巅峰时期的米高扬,那也是米格战机最后的辉煌时期,大俄时期的米高扬是缺米少粮的米高扬,只能站在先辈的肩膀上艰难前行。
米格-35是大俄比较新的战机,也是大俄对外公开信息比较少的战机,更是在国际市场上被忽视,甚至无人问津的战机,这对米格来说是比较耻辱的,因为种种原因,除了大俄自己象征性的买了几架,其他国家可以说是鲜少有人问津。
这也是米高扬在21世纪的困境,米格-35的诞生过程十分曲折,甚至说就是一个意外,在2005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米高扬为了赚印度三哥的钱,为了三哥“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MRCA)120多亿美元的大项目,宣布自筹资金启动米格-35计划。
三哥很有钱,三哥更舍得花钱,想赚三哥钱的不止一家,有老美的超级大黄蜂,F-16,有法国的阵风M,有欧洲的台风,还有瑞典的鹰狮战机。
可以说全世界知名的战机厂商都盯上了三哥的钱包,因为大家都知道三哥买飞机从来不怕多花钱,因为大家都知道三哥这颗大韭菜粗的不得了,还绿油油的嫩的不得了。
大俄面对众多实力强劲的对手,在2007年1月9日就升级改装出了米格-29M2双座版预产机,以米格技术验证机编号154进行首次试飞,并且同年2月7日首次亮相印度班加罗尔航展。
当时大俄共改装了3架原型机,这三架原型机与后期的米格-35量产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154号验证机
当时大俄和三哥关系很好,大俄先是忽悠着三哥,接手了三哥“维克拉玛迪特亚”号航母的改装项目,选择了俄罗斯米格-29K作为舰载机。
大俄丝毫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用三哥的钱,以帮三哥研发新版米格-29K的机会,将一架米格-29K和一架米格-29KUB改装出另外两架米格-35,编号为961单座和967双座进行对外展示和飞行试验。
967号验证机
后来120亿这个大项目被其他国家抢走了,大俄的961和967又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坠毁。就这样,154就成为早期米格-35最后一架原型机。
虽然大俄没拿到三哥这个项目,但米高扬却不想放弃米格-35,想凭借其再创辉煌,于是就接着研发,就又造出来了米格-35UB双座和米格-35S单座,编号分别为747和741,首飞分别于2011年12月24日和2012年2月3日。
747双座版
747单座版
于是米高扬就带着这两家原型机开始满世界推销,妄图打开销售新局面。
然而事实很残酷,就连自家的大俄也才在2014年采购了两架米格-35预产型,一架米格-35S单座和一架米格-35UB双座。
后来大俄在2017年1月6日才正式公布了米格-35战斗机的正式型号,试图获得更多的采购合同。
正式亮相的702
正式亮相的712
然而意外又是不出意外的来了,因为它在2019年1月莫斯科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的时候,机翼蒙皮竟然脱落一大块,这不是丢人丢大发了吗?虽然无飞行事故和人员伤亡,但这印象分大打折扣啊!
大俄新世纪在各种外界的影响之下,更是无力大量对其采购,直到现在也才生产了十几架而已。
米格-35是从米格-29升级而来的,外观自然是与其十分相似,气动外形自然是十分优秀,米高扬为了节省成本,自然不会开发新机体,自然是通过机体部分结构的放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来实现性能的提升。
相较于早期的米格-29,米格-35的空机重量大幅增加,并且更换推力更大、更加节油的RD-33MK发动机,这台新的发动机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单元,并且风扇、高压压气机,最大加力推力可达88千牛。
在新发动机的加持之下,米格-35的最大起飞重量加大,配合放宽静稳定度设计和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米格-35的机动性能进一步增强。
米格-35更是在座椅后面增加一个油箱,就是为了增加其航程,它的翼尖更加圆滑并加厚,安装有前后向的雷达警告接收机。另外米格-35去掉了进气道上方的百叶窗式辅助进气门,改在进气口安装可收放隔栅;进气道下唇口位置可调节,能增大起飞时的空气流量。
米格-35不是隐身战机,但它的机身蒙皮采用铁氧体雷达吸波涂敷材料喷涂,只为最大限度的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积。
航电依旧是苏式战机的软肋,这次米格-35的航电采用开放架构设计,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甲虫”Zhuk-AME,其对空最大探测距离为160公里,同时可追踪30个空中目标,据大俄自己介绍,这款雷达在抗干扰性能、多目标交战能力、扫描精度、处理速度还是同时操作的作战模式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米格-35配备了OLS-UEM综合光电传感器,集成了红外传感器、电视摄像机和激光测距仪,最远搜索距离可达55千米。
武器方面还是一门备弹150发的GSh-30型30毫米机炮,挂载点还是9个,R-60 、R-73近距空空导弹和R-27、R-77中距空空导弹;Kh-31、Kh-29空地导弹和KAB-500L、KAB-500T常规炸弹均可挂载。
按照米格-35的配置,它实际上被定位于四代半战机,但因为米格-29的口碑实在是太差了,米格-35也就遭遇牵连,因为它和米格-29的定位都是十分尴尬,都是强调空战的轻型战机。
这个定位让其十分尴尬,在面对老美F-16、欧洲台风阵风的竞争中,米格-35丝毫占不到优势,是典型的大国看不上,小国用不上的战机,尤其是双发机型,增加飞机的复杂程度不说,其实际意义也不大。
同样是苏式战机,相较于苏系的苏30、苏34和苏35、米格-35虽然价格便宜,但自身能力实在有限,因此有意大俄战机的买家,优先考虑的自然是重量大,综合性更强,一机多用且先机的苏35和苏30了。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米格-35出生太晚了,它本就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产物,诞生在了一个强劲机型遍地走的年代,在这个主推五代机的现在,功能单一的四代机已经没有优势,五代机需要搭配的四代机是综合性能更加优秀的机型,而不是主打单一性能的机型。
埃及涂装的米格-35
虽然在俄乌战场上米格-35偶有出手并且造成乌第66旅的正、副师长阵亡,但它依旧未被其它国家所看中,除了大俄铁杆埃及之外,米格-35这个米高扬的新机型真有可能成为其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