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0岁的乔冠华与38岁的章含之结婚,毛主席、周总理表示支持

悠悠聊历史故事 2024-11-11 12:21:15

1973年60岁的乔冠华与38岁的章含之结婚,毛主席、周总理表示支持

世人皆知乔冠华是新中国的外交名将,也知道他与章含之的婚姻轰动一时。可鲜为人知的是,这段跨越22岁年龄差的姻缘,竟然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支持。1973年的北京,一个60岁的外交部长,一个38岁的英语翻译,他们的结合曾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的人们纷纷议论:这不过是一场为了名利的联姻罢了。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为何毛主席会在重要会议上为章含之的婚姻"支招"?周总理又为何会亲自出面劝说乔冠华的子女?这段看似不般配的姻缘背后,到底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一、乔冠华与章含之的相识

1971年春天,外交部正筹备重要的联合国代表团访问事宜。当时,中国即将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批精通外语的外交人才被调入外交部。章含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调入外交部的。

章含之到任的第一天,正赶上外交部开大会。会议结束后,翻译室主任带她去拜见各位领导。当时的外交部长姬鹏飞不在,主持工作的是乔冠华副部长。

乔冠华1971年刚刚从瑞士调回国内。他的妻子在前一年因病去世,这位外交战线的老将正承受着丧妻之痛。那天,乔冠华正在办公室翻阅文件。看到章含之进来,他放下了手中的文件,用英语和她交谈起来。

交谈中,乔冠华发现章含之不仅英语流利,而且对国际时事有独到见解。他询问了章含之在外国语学院的工作经历,得知她曾担任过毛主席的英语教师,还曾参与过重要的外事接待工作。

一周后,外交部召开会议,讨论即将在联合国进行的中美对话准备工作。乔冠华提议让章含之担任翻译组组长。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一些议论,因为章含之刚来外交部不久,资历尚浅。但乔冠华坚持自己的判断,他说:"外交工作需要的不仅是资历,更重要的是能力。"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章含之跟随乔冠华参加了多次重要外事活动。她沉稳的翻译功底,精准的语言把握,让乔冠华印象深刻。有一次在接待外宾时,对方使用了一个很专业的法律术语,在场的翻译都犹豫了。章含之不仅准确翻译出来,还补充解释了这个术语在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中的细微差别。

这种默契的工作关系持续了将近半年。1971年冬天,乔冠华带队前往联合国。这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后的第一次重要外交活动,章含之作为核心翻译组成员随行。在纽约的两个星期里,两人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讨论完公事,他们会聊起各自对文学、艺术的见解。乔冠华发现,章含之不仅精通外语,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也很深厚。

回国后,乔冠华常常在部里的各种场合提到章含之的工作能力。他在一次部务会议上说:"像章含之这样的同志,不仅有语言天赋,更难得的是有政治敏锐性,这正是我们外交部门需要的人才。"

二、难解的情缘

1972年初的北京,寒风凛冽。章含之每天往返于家与外交部之间,日子过得平淡而规律。这时的她,正处在一段失意的婚姻中。她与丈夫洪君彦已经分居,但在那个年代,离婚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情。

与此同时,乔冠华也在经历着人生的低谷。自从妻子去世后,他的生活仿佛陷入了一种机械式的重复。每天早晨五点半准时起床,在家煮一碗面条,然后步行去外交部。晚上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家里空荡荡的,只有一盏孤灯相伴。

在外交部的日常工作中,两人的交集越来越多。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外交文件的翻译工作。有时讨论到很晚,乔冠华会让秘书去食堂带些简单的饭菜。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继续讨论工作。

外交部的同事们渐渐发现,乔部长对章含之似乎格外关照。每次开会,只要章含之在场,乔冠华总是特别认真地倾听她的发言。有一次,在讨论一份重要文件的翻译时,其他人都同意采用一个比较传统的译法,只有章含之提出了不同意见。乔冠华仔细听完她的分析后,当即采纳了她的建议。

1972年夏天,一个意想不到的场合让两人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那天,外交部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邀请了几位著名音乐家演出。乔冠华和章含之恰巧坐在一起。演出结束后,两人聊起了古典音乐。章含之说起自己年轻时学过钢琴,还会一些肖邦的曲子。乔冠华提到他在瑞士工作期间常去听音乐会,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作品。

这次谈话之后,两人的话题渐渐从工作延伸到了文学、艺术等领域。在外交部的图书室里,常常能看到他们一起讨论外国文学作品的身影。有时,他们会就某个翻译版本展开热烈的讨论。

外交部的老同志们看在眼里,私下议论纷纷。有人说他们是知己,有人说这样的关系不太合适。一位和乔冠华共事多年的老同志注意到,每当章含之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乔部长严肃的面容总会不自觉地柔和下来。

到了1972年秋天,两人共事的频率更高了。那时外交部正在筹备中日建交的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文件翻译。章含之常常加班到很晚,有时走出办公楼,会发现乔冠华还在办公室的灯下工作。这种时候,他们会一起走出外交部,在夜色中谈论工作,谈论国际形势,谈论人生。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插曲打破了这平静的状态。一天晚上的部务会议上,毛主席突然提到了章含之的婚姻问题。这个意外的转折,让原本平静的外交部掀起了一阵涟漪,也让两个人的关系走向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毛主席的点拨

1972年9月29日,外交部在中南海举行了一场关于中日首脑会谈情况的汇报会。这天的会议地点选在了毛主席经常会见外宾的房间。与会人员陆续到达,乔冠华和章含之也在其中。

会议开始前,毛主席特意询问了参会人员的名单。当秘书念到章含之的名字时,毛主席露出了会意的笑容。自1963年担任毛主席的英语教师以来,章含之与主席之间已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生情谊。

汇报会进行得很顺利。当外交部同志们汇报完中日会谈的主要情况后,毛主席显得很满意,还特意夸奖了外交部的工作。就在大家以为会议要结束时,毛主席突然将话题一转。

"今天,我要批评一个人。"毛主席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章含之身上,"就是我的章老师。她很没有出息!"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没想到毛主席会突然说这样的话。

章含之起初以为主席是在开玩笑,还笑着说要接受批评。但毛主席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你这个人啊,在工作上很有能力,可是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太死板了。婚姻不和,为什么不离婚?现在的社会,哪还有那么多封建思想?"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意外不已。原来,毛主席早就知道章含之的婚姻状况。作为她的学生,毛主席一直关注着这位老师的生活。在毛主席看来,一个人的婚姻幸福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作状态。

接着,毛主席又谈起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婚姻不幸福,就要改变。这不是个人私事,这关系到一个干部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像章老师这样的外交干部,更要有幸福的生活,才能把工作做好。"

这次谈话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毛主席不仅谈到了婚姻问题,还聊起了章含之当年教他英语的往事。他回忆说:"那时候我学习英语,章老师教得很认真。现在她在外交部工作,我很高兴看到她把语言天赋用在了为国家服务上。"

毛主席的这番谈话,在外交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了解情况的老同志都说,主席这是在为章含之指明方向。而对章含之来说,这次谈话确实起到了重要的转折作用。

当天晚上,外交部的几位老同志还专门找到章含之,转达了他们对主席讲话的理解。有位老同志说:"主席说得对,新社会的干部就应该追求新的生活。"

这次谈话发生后不久,章含之开始着手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而此时的乔冠华,也正在经历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两个人的命运,似乎在毛主席这次看似随意的谈话中,悄悄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周总理也听说了这件事。他随即找来外交部的相关负责人,详细了解了情况。这为之后他出面调解乔冠华家庭矛盾埋下了伏笔。

四、周总理的调解

1973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周总理在中南海召见了乔冠华的三个子女。这次谈话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期间总理详细询问了他们对父亲再婚的看法。

乔冠华的大女儿乔闽生最先发言,表达了对父亲与章含之年龄差距的担忧。二女儿乔晓生则提出了对继母身份的顾虑。小儿子乔杉生保持沉默,但从表情可以看出,他对这门婚事也并不赞同。

面对三个孩子的反对意见,周总理首先肯定了他们对父亲的关心。随后,他从国家的角度谈起:"你们的父亲是新中国外交战线的重要干部,他的个人幸福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更关系到他的工作状态。"

总理接着谈起了他与乔冠华共事的往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就开始在外交部工作。在处理新中国第一份外交照会时,乔冠华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奔波操劳,几乎没有休息过。

"你们的母亲去世后,"周总理说道,"你们父亲一个人支撑着,从没有耽误过工作。但是大家都看得出来,他需要一个人照顾他的生活,理解他的工作。"

谈到章含之时,周总理特别强调了她的工作能力和政治觉悟:"章含之同志不仅是位优秀的翻译,更是位有担当的外交干部。她对你们父亲的工作能够理解和支持,这一点很重要。"

看到三个孩子还在犹豫,周总理又讲了一个故事。1964年,章含之作为翻译随团出访非洲。当时有个重要会谈即将开始,但章含之突然发起高烧。她硬是带着38度的体温完成了整场翻译工作,没有出一点差错。

"这样的同志,"周总理说,"不仅有能力,更有责任心。你们父亲能找到这样的伴侣,是他的幸运,也是工作的需要。"

谈话接近尾声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我理解你们对母亲的怀念,也明白你们对父亲的担心。但是作为子女,更应该体谅父亲的难处。他已经六十岁了,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

最后,周总理还特意叮嘱三个孩子:"你们要记住,你们不仅是乔冠华的子女,更是革命干部的后代。要用革命的观点看待这件事,支持你们父亲的决定。"

这次谈话过后,乔冠华的子女们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大女儿乔闽生第二天就去找父亲,表示愿意接受他的决定。二女儿和小儿子虽然没有马上表态,但也不再公开反对。

周总理的调解不仅化解了家庭矛盾,更为乔冠华和章含之的婚事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在总理的关心下,这个家庭最终走向了和解。而这段插曲,也成为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温情时刻。

五、共度春秋

1973年4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乔冠华与章含之在北京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当天,外交部的几位老同志作为证婚人,周总理派秘书送来了祝福。婚礼没有铺张,只是在机关食堂摆了几桌家宴。

新婚后,两人搬进了位于东交民巷的一处院落。这所房子是外交部的老宅,庭院里种着一棵老梨树。每到春天,梨花盛开,为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平添了几分诗意。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忙碌。乔冠华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工作。章含之则负责打理家务,同时继续在外交部担任翻译工作。她把乔冠华的三个子女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吃饭。

1973年下半年,中国外交工作进入繁忙期。中美关系正在逐步改善,大量外交文件需要翻译和处理。乔冠华和章含之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两人会在办公室里一边吃盒饭,一边讨论文件翻译的细节。

1974年初,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乔冠华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医院。章含之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日夜守在医院。她一边照顾丈夫,一边整理文件,确保乔冠华住院期间的工作不会耽误。

乔冠华住院期间,外交部的工作仍在继续。章含之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外交部之间,将重要文件送到病房请乔冠华过目。有时,他们会在病房里讨论国际形势,仿佛这里成了一个临时的办公室。

康复出院后,乔冠华更加珍惜与章含之共处的时光。工作之余,两人经常在院子里的梨树下谈天说地。章含之会为乔冠华朗读外国文学作品,有时还会弹奏几首钢琴曲。这些时刻,成为了他们繁忙工作中难得的休憩。

1974年秋天,外交部组织干部参观北京郊区的人民公社。乔冠华和章含之一起去了。在田间地头,他们与农民攀谈,了解基层生活。这是他们婚后第一次一起外出考察。

1975年春节前夕,乔冠华的三个子女带着家人来家里团聚。章含之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餐桌上其乐融融。这个场景,让人看不出这是个重组家庭。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75年6月30日,乔冠华在一次外事活动后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章含之强忍悲痛,处理了丈夫的后事。在追悼会上,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

乔冠华去世后,章含之继续在外交部工作。她将乔冠华生前未完成的翻译工作整理成册,并照顾着三个继子女。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家人去为乔冠华扫墓。东交民巷的那棵老梨树依然年年开花,见证着这段虽短却深厚的情缘。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