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探长~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看着躺在床上抑郁的孩子,哭着说:
“我天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不就是为了你吗?挣得钱都给你花了,你说你有啥不开心的,我都没抑郁,你咋还抑郁了呢?”
很多父母总是会纳闷:
回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挨打挨骂那都是家常便饭。
说错一句话就挨吵、捣乱了回家就是一顿打……
那时的孩子们很少抱怨父母,心理问题也不常见,抑郁这个词都很陌生。
而如今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一家6个大人围着转,可孩子却频频出现心理问题,
“如今的孩子,就是生活条件太优越了,变得越来越脆弱。”
“现在的孩子是被‘惯’坏了,缺乏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那么,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如今孩子面对的成长环境,与我们那个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社会环境的变化
过去的社会节奏相对缓慢,家庭结构简单。
虽说家里可能会有好几个孩子,但是孩子们可以在一起打闹、玩耍、想办法解决问题等等,
兄弟姐妹之间的陪伴和互动,能够有效缓解父母教育带来的负面情绪。
而且,他们下了课可以跑到操场上踢毽子、扔沙包、滚铁圈;放了学有大把的时间跑着玩儿。
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睡觉了,不用刷题、写卷子、提前学很多知识。
而现在的孩子们呢,太孤独了,而且还面对着竞争激烈的生活环境,
生活节奏加快、学业和人际关系的考验,孩子从小就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期盼。
下了课需要在教室里坐着、放了学就回家吃饭写作业、上网课、上各种培训班。
孩子没有了奔跑、欢呼的时间,没有了小伙伴的互动,有的只是提前学、刷卷子、考试、提分、被淘汰等等字眼。
在多种压力下,孩子小小的心理便再也承受不下了,各种心理问题纷涌而至。
教育理念不同
过去的父母,心态较为平和,
“养个孩子就是多双碗筷的事儿,”
“学得好就学,学不好学个技术也能养活自己。”
他们对孩子的发展较为佛系,
只要孩子好好吃饭、健健康康、有力气干活就行了。
这个在现在看起来是“不负责”放羊的育儿方式,反而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给了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的机会。
而现在的父母,为了让孩子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怕孩子在升学中被分流,怕孩子以后过得不好,于是便开始了“卷”“鸡娃”的模式。
“不学就被追上来了!”、“考不上高中就完蛋了!”、“你看看人家那孩子,学习多认真。”
孩子从小在这样高强度、紧张、负面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失去信心,变得消极。
心理健康认知的差异
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低,心理问题并不被重视。
很多孩子即便出现心理问题,也缺乏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渠道。
过去的孩子,在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自我认知有限,对心理问题缺乏理解和表达能力。
而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心理问题被广泛的认知和讨论,再加上短视频的分享,我们便了解到了更多的相关信息。
而且现代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更多,具有更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心理问题有更高的敏感度和表达欲望。
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
过去,家长是家中绝对的权威,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
孩子在打骂中被动接受教育,从而形成了顺从的性格特点。
在当时孩子的认知中,父母的话不得违抗,自己没有话语权,一旦顶嘴,父母很可能就来一锤头。
而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加平等,甚至孩子从出生起,就有4个老人、2个大人围着哄,孩子便有了更多表达自我和反抗的机会.
孩子会认为自己也是家庭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对大人说的话有意见时,便敢于说出来。
对父母的管教不服时,便敢于顶嘴甚至还手。
而从小接受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理念的孩子如今当上了父母,却遇到了敢顶嘴反抗的孩子,便很难接受。
于是,父母再按照自己小时候被打的经历教育现在的孩子,便行不通了。
辣妈语录:
时代在不断改变,我们也要不断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和认知。
我们要接纳那个并不完美的孩子,看到他的闪光点,让孩子做回自己。
孩子需要奔跑、需要嬉笑打闹来释放他们的烦恼;
孩子需要冒险、需要探索、需要与人交流来了解未知的世界。
他们的世界并不只是做题和作业,还有大自然、宇宙、科学、乐器、玩具……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多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希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长,用爱心、耐心包容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适应能力强的参天大树。
(图片源自网络)
群居动物互相学习!学校也是学习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