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是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生理功能决定的,此二者为气血生化之源,并且与其他脏腑联系密切。
首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以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供给,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脾主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为其化生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以及肌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因此失常,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其次,临床上中医讲脾胃位于中焦,与肝、心、肺、肾关系都非常密切,脾胃属土居中焦,人体的心、肝、脾、肺、肾、气血都靠脾胃的化生而得到滋养,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五脏安。
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中医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脾胃是人体后天养生的根本基础,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
在中医医生看来,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中枢,是人体运化水谷精华的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就会影响身体的养分吸收和排泄,影响身体的健康。
中医学认为,脾胃不仅仅是一个消化器官,更是一个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
在人体中,脾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吸收后,将养分传递到其他器官,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因此,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养分就不能被有效地分解和吸收,这将会导致营养不良和各种疾病的产生,甚至会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从中医角度来看,脾胃负责“运化”,对于人体内外的饮食、水分、气血等各种物质的吸收,分解,运输和排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品不够健康,加工食品和高热量食品的食用率增长,且运动习惯的改变,让人们越来越容易出现肠胃问题,损伤了脾胃,从而对身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保护脾胃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
在中医学中,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必须重视脾胃的养护,注重饮食健康,多吃新鲜、清淡的食品,保持良好的睡眠、饮食、心情和作息习惯,减轻身体的负担,提高免疫力。
明代中医名家李中梓在其著作《医宗必读》讲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臓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中医的脾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身体中的气血和津液都靠脾胃吸收转化,中医视脾为后天之本。此外,脾是肺的后援,脾气健运才能保持供给肺的水液恒久充足。
中医讲“脾为肺之母”,从“中医五行学”理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肺气的好坏仰仗于脾气。反过来,脾气虚时,肺气一定最先受连累。
由此可见,影响健康状态的元气,与心、肺、脾、肾四个脏腑都有关系。当“元气大伤”时,四个脏腑都会受累:伤肾意味着伤得深;伤心、肺、脾,意味着伤得广,所以恢复起来自然困难。一旦脾胃出现问题,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中医治疗和调理,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医宗必读》中提出:脾肾有“ 相赞之功能”,指出“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病不生。”这里的“相赞”,就是指脾肾间存在着辅佐、协同的关系。
脾属土,肾属水,正如我们的大地母亲,只要土地肥沃,水份充足,则万物生长茂盛。
一旦脾肾两虚,各种疾病接踵而来。
古人说:“ 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脾、肾二脏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脾、肾的正常运转,是保持正气充足、生命力旺盛的根基。
而脾肾不足正是生病和衰老的根本原因,因病致虚,因虚致衰。
因此,在日常养生中,必须把温补脾肾放在首位。
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在中医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我觉得养生必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黄元御《四圣心源》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人与天地相参也。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气机怎么升降的呢?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我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几个部位:
口唇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鼻子 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 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者吃点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周身舒服。总之,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各种营养品、保健品,以免壅滞气机。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脾胃调理建议:
功法篇
1
抓带脉
可以刺激带脉「总束诸脉」的作用,通瘀滞化痰浊,减腰腹部的赘肉,还可以止白带暖宫和治便秘。注意经期和孕期勿做。
如何找带脉?可以从腋窝中点往下画一条垂线,和肚脐这个水平线相交的这个点就是带脉穴。
抓带脉方法:两个手张开,拇指和四指分开,然后把虎口卡在带脉这个位置,最好要卡紧,您习惯拇指在前也行,四指在前也行,都可以;然后拇指和四指用力往中间抓,把肉抓起来之后再往两边拉,这左右手都可以同时做,两边拉。这种动作,拉出去一下,这叫完成一次。
2
推腹法
推腹法能排三浊,大家找到肚子上的痛点,阻滞点(硬块,结节,「水槽」,「气团」均有可能),把它推开揉散,每天早起和睡觉前各推一次。
刚开始可能会听到肚子里咕咕噜噜的流水声,或者一推就是打嗝放屁,这都是排浊的表现,慢慢会发现腹部变暖,食欲改善,积滞排除,大便顺畅成形。
注:这里推荐八卦推腹法。
3
抻筋法
侧位抻拉腿部的脾经,有刺激脾经气血的作用,还能排湿利水。
4
站桩法
站桩能让身体的下半部分稳定下来,有生根之感,身体先有了根,体内的气才会自动地慢慢回归原位,该上升的上升,该下降的下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如果配合呼吸,还能推动我们人体气血的运行,帮助我们身体里面排出更多的浊气,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到更深的层次,从而帮助我们身体进行一个大的循环,改善咱们的脾胃乃至整个身体。
一般来说,只要坚持站个10分钟左右,脚底就会开始有热热的感觉,整个下半身都是暖暖的,而腹部是自然松软的,有气流通的感觉。有的人可能会有打哈欠、打嗝、放屁等,这都是身体排浊气的反应。
站上几分钟之后,肚子里面就微微有气流感,好像有东西在动的感觉,有时候会想排气,站一会儿之后就有便意,这个时候去排大便会很顺畅(湿邪排泄的出路)。
灸疗篇
艾灸对于祛除寒邪水饮湿浊有很好的效果,三伏天期间大家也可以对症选择三伏贴敷。
穴位选择可以考虑:神阙穴,丰隆穴,足三里等。艾灸能调动身体的气血来帮助祛寒湿。
饮食篇
真正的补虚方法,其实多从食物来。食物性平,偏性较小,多具补益作用。而且食疗的作用较为缓和安全,适合大多数人。
比起吃什么,最重要的是日常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细嚼慢咽,忌生冷食物,不要吃压力饭,少动怒(似乎做不到...)
再者,吃什么好呢?养脾胃的食疗很多,随手举些例子。
如脾胃虚的,偏瘦、舌头瘦小干瘪,嘴唇起皮发干,爱吃肉不爱吃菜的,可以吃点山药粥养养胃气。
要是你平常一吃凉的就拉肚子,不舒服,脾胃虚寒的,可以用点老姜,温中散寒。
但很多人的脾胃是老毛病了,脾胃虚,脾胃寒,脾胃湿都有,单纯一味食材很难妥当调理,建议大家可以试试更健康有效的中医调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