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强
秦国崛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并非偶然。秦国在东周时期,与华夏诸国相比,经济落后,文化野蛮,华夏诸国称之为“戎狄之国”“虎狼之国”,带有鄙视的倾向。秦国早期并不强大,《管子·小匡》称:“(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但是秦人勇悍尚武,几位国君都好学,能够吸纳华夏文化,秦襄公时秦国改变了“附庸”的地位,开始崛起。秦襄公整军经武,秦军的实力得以迅速增长。《诗经·秦风》记录了秦国军队力量,将士士气,尚武风气,《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
【图1,秦始皇画像】
经过商鞅变法,《史记·秦本纪》说秦国:“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以郡县为单位,实行普遍征兵制,农民平时耕种,接受军事训练,战时编入军队成为战士,战争结束回归土地,进行耕种。因此,秦国的军队以农民为基本成员,又可以杀敌军功获得爵位,改变自己的身份。
【图2,秦始皇兵马俑】
这样就保证了秦国有充裕的兵源,成为《史记·苏秦列传》所说的“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军事大国。贾谊《过秦论》论述:“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同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图3,秦代弩机】
秦国军队由京师兵、地方兵和边防兵三种组成。边防兵即戍边部队,秦代称“戍卒”。秦代有一种徭役叫“徭戍”,即由农民承担戍边任务,《史记·陈涉世家》所云:“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即是徭戍。戍卒的任务战时作战,抵御外来军队的侵入;平时修筑城防要塞等工事,身兼作战与劳作双重任务。地方兵指郡县兵,负责地方的安全。有战争时也会转入作战。
【图5,秦代石甲】
京师兵就是卫戍部队,也分为三部分:皇帝卫队,即禁卫军,归郎中令掌管;宫门屯卫兵,负责宫门警卫,由卫尉统领;京师屯卫兵,京城守卫,由中尉管理。京师兵是秦国的主力部队,精锐之师。三个兵种在军戎服饰上也有区别,边防兵没有固定的军服,各种人员来源不一,服饰杂陈;地方兵属于郡县所属的编制部队,穿战袍,执弓弩,组成射兵,或执长兵器进入格斗;京师兵是中央军,穿战袍,擐铠甲,组成战车兵、骑兵、步兵。
【图5,秦代武士铠】
秦国的京师兵卫戍咸阳,成为咸阳卫戍军(也称宿卫军),其职责并不局限于卫戍京师,它是秦国的主力军团,人数颇为庞大,其战斗也是惊人的,号称中国古代八大精锐部队之一。《史记·秦本纪》记录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三十三年,客卿胡伤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五十一年,将军□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
【图6,秦代将士铠甲展示图(摘自《中国历代服饰》)】
秦军属于虎狼之师,勇猛顽强,战斗力超强。军容整洁,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军阵强大。据说,为了识别和约束队伍,秦国的咸阳卫戍军各部队的旗帜和羽饰别有不同颜色,秦朝尚黑,各部以旗上绶带的颜色为标识,以青、赤、黄、白、黑为标识,所属分部的士兵也配有对应颜色的羽饰。通常左军用青色旗帜,士卒用青色羽毛;右军用白色旗帜,士卒用白色羽;中军用黄色旗帜,士卒用黄色羽毛。此外士卒还要佩戴各色徽章:前列佩戴青色徽章,第二列佩戴红色徽章,第三列佩戴黄色徽章,第四列佩戴白色徽章,第五列佩戴黑色徽章。
从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的情况看,秦代军队铠甲色彩非常丰富,兵马俑的面部、手足以及服饰(战袍)、铠甲都经过彩绘,有朱红、粉绿、粉紫、天蓝、粉蓝、粉红、枣红、白、赭石、紫、黄等十多种色彩。兵马俑赭黑色头发,面部、耳朵、手部施以粉红色,口唇施以红色,是出于人物造型、神态的需要,生动鲜活。服饰多为红色、粉绿、粉紫、天蓝,铠甲着朱红色,乃是现实中秦军军团将士服饰的写照。秦兵马俑出土时还有粉绿、天蓝等色彩,由于出土后的氧化、脱落,今天的兵马俑已经看不到绚丽的色彩,只保留了赭石、黑色,因此去过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的很多读者,也误认为秦朝尚黑,兵马俑的服饰、铠甲也都是红黑两色。
【图7,秦代骑兵步兵服饰复原图(摘自《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咸阳卫戍军的防御器——铠甲的保护也远远强于边防军、地方军,包括甲胄(头盔)、前甲(胸甲)、后甲(背甲)、披膊(肩甲)、盆领(颈甲)、护臂(臂甲)和护手(手甲)七部分,除了腿部、脚部是弱项,其他都覆盖(保护)了。各兵种的护甲是不同的,同一兵种战车甲士的护甲侧重点也不同。不能全覆盖有两种因素:第一战斗的灵活性、便捷性考虑,不能全覆盖,影响肩部、胳臂、手、腿的活动,毕竟护甲笨重;第二,秦代有了全套的铠甲,然而数量有限,不能分配给所有士卒,只能按照战斗岗位、战斗需要配备。咸阳卫戍军是帝国的精锐部队,配备的武器与防护具也最精良、最多,其战斗力也是领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现的就是雄狮劲旅的秦朝卫戍军的军阵,分为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前锋一般为轻装武士俑,不穿铠甲,免胄束发,腿扎行膝,手持强弓劲弩”;主体是重装武士俑,身披铠甲,“胫缚护腿,手持矛、戈、铍、戟等长兵器和弓弩”;“军阵左右侧翼,也是弓弩手,主要任务是警戒,防止敌军‘旁敲侧击’”;“后卫则主要是预防敌人从背后偷袭,以解除大军的后顾之忧”。
【图8,秦代石胄复原】
秦国倚仗精兵强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旌旗所到之处,所向披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正是依靠强大的武力,秦人击败了战国七雄中的六雄,囊括九州,威震四海。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秦朝的疆域广阔,东至海,南至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自西北临洮(甘肃岷县)起,大体循秦、赵、燕旧长城至东北辽东止,建筑长城万余里,防范匈奴等游牧民族内侵。秦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秦朝以后的中国版图就在这个基础逐渐向外扩展。
【图9,黄强著《黄沙百战穿金甲》,商务印书馆出版】
秦国的军事力量强,拥有人数众多的军队,百万之众,其中三十万驻守北边以防匈奴,五十万屯戍岭南以防越人。秦国的政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大量的财力、人力用于军事建设,战争,各种徭役,税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对于生产力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因此军事帝国的秦朝,民怨沸腾,秦始皇生前已经是“群盗满山”,秦始皇暴病身亡,秦二世继位,更是激发民怨,戍边士卒在大泽乡随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响了推翻秦朝的第一枪。
说明:本文系头条号黄强教授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联系作者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黄不息2016年、2017年两次年度文化头条号。2019年入选精选频道。
黄强,字不息。金学家、服饰史学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绣罗衣裳照暮春》《黄沙百战穿金甲》《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近二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