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四十载国家级经开区再启新程

中国城市报 2024-10-28 20:51:56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成立40周年。40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由东到西、由点到面,坚守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的初心使命,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国家级经开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国际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助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期,江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家纺企业调动产能,加紧生产,抢抓“双11”商机。图为工人在罗莱家纺智能车间内加工被子。中新社记者 泱 波摄

GDP占全国比重达10%

1984年,在借鉴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开区。随着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布局不断向内陆扩展。截至目前,国家级经开区数量达到229家,遍布31个省份。

1984年12月,天津经开区作为首批14个沿海经开区之一,获批成立。40年时间,天津经开区从一片荒芜的盐碱滩变成今天高楼林立、厂房密布、科技成果集中涌现的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天津经开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介绍,天津经开区以占全市1/30的面积,贡献了超1/7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5的利用外资总额、1/4的工业产值、近1/3的进出口总额,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了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

天津经开区交出的亮丽“成绩单”,正是国家级经开区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生动注脚。

40年来,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国家级经开区勇立潮头、破浪前行,有效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阵地、增长极作用。

——经济增长强引擎。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财政收入2.7万亿元、税收收入2.5万亿元,以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1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

——对外开放主力军。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近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10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95亿美元,两组数据占全国比重均超过24%。

——科技创新动力源。商务部公布的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末,国家级经开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683家,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6.5万家。

谈及国家级经开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增强了内外资吸引力;另一方面,经开区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聚地的载体作用,吸引初创企业集聚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有效支撑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看来,这是政策优势、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和开放平台作用等多重因素共同带来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吸引外资、促进贸易的“磁场”,使得国家级经开区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10月22日,位于浙江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金麦特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高速作业,技术人员正赶制订单。中新社发 谭云俸摄

有进有退 动态管理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自1984年以来,全国累计批复设立232家国家级经开区,其中3家已经国务院批准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

2020年1月,甘肃酒泉经开区由于连续两年在商务部的考核评价中排在倒数5名,被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成为国家级经开区建设35年来首个被“红牌”罚下的成员。

时隔一年后,宁夏石嘴山经开区也被“退群”。宁夏石嘴山经开区在2019年考核中排名倒数第4,2020年排名倒数第2。

此外,中国城市报记者通过比较发现,黑龙江绥化经开区已不在商务部网站最新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名单里。该经开区曾于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部分国家级经开区或因不符合标准而退出,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地方和国家级经开区推进创新提升的积极性,优化整体布局,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

刘向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确保经济开发区有进有退,意味着国家级园区的评价标准要客观公正,具有可操作性。为此,需要完善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成效的评价标准,同时健全经开区完成使命退出后的转轨机制。

近年来,商务部持续做好考核评价工作,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探测器”作用,引导国家级经开区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6年版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提出,对所有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全国统一排名,连续两次考核评价结果处于最后5名的国家级经开区报国务院批准后退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提出,按照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原则,加大倒逼力度,按东、中、西部地区分类考核排名,解决东部、中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无退出压力的问题。同时,加大退出频次,即连续三年内有两次进入本地区(按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划分)最后5名的纳入降级备选名单。商务部根据两次考核平均得分情况分地区研提降级建议名单,报国务院批准后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

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站在建区40周年新起点上,国家级经开区未来会面临哪些层面的挑战?

王鹏提到,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经开区可能面临园区空置率过高等问题。传统的“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存在职能划分不明确、权责不清等问题。此外,部分园区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忽略自身实际情况与独特优势,盲目跟风,导致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

经开区政策边际效益也在递减。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此前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目前,自贸区、新区、综改区等都在开发开放领域探索,尤其是在自贸区模式引领开发开放向全国推广的背景下,经开区政策高地优势相对减弱。

在受访专家看来,应对这些挑战,经开区要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具体而言,王鹏建议,要进一步支持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与平台,鼓励企业研发并推动成果转化;吸引培育人才,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对接和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支持,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措施。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各经开区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共同选择。

以重庆经开区为例,面向未来,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大健康3个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汽车电子2个500亿元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

与此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不少经开区重点发力方向。近年来,河北石家庄经开区不断深化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5+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套餐,率先取消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率先推行施工图审查政府购买服务,打造并持续擦亮具有经开区特色的“经心办”政务服务品牌。

相关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石家庄经开区拥有各类经营主体34478家。2023年以来,全区共招引项目350个,总投资1095.4亿元,石四药创新产业园、石药灯塔、石药265等一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灿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