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岁加入红军,9岁随军长征,母亲是英雄烈士,舅舅是开国元帅

恒南情情 2024-12-19 06:06:42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英雄为民族的解放与独立做出了巨大牺牲。

但在这些英雄的故事中,有一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向轩——这位从七岁便投身战场、九岁随红军长征的“小战士”。

他的成长轨迹充满了血与泪的洗礼,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无畏与坚韧。

出生在动荡年代的他,从小便失去了母亲,经历了许多人无法想象的苦难。

然而,正是在这些磨难中,他不仅找到了生存的勇气,还在长征的艰难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究竟有多少像向轩这样的少年,能从血与火的考验中走出来,成为革命事业中一颗又一颗璀璨明星?

童年阴影,革命启蒙

1926年3月,湖南桑植一个普通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命——向轩。

然而,这个孩子注定拥有一个不平凡的童年。

他的母亲贺满姑,是贺龙元帅的五妹,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革命战士。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贺满姑投身革命,成为游击队的负责人,人称“双枪女侠”。

她挺着孕肚在山间奔走,仿佛将革命的火种也一同孕育在了向轩的生命之中。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贺满姑的游击队遭到敌人的围捕。

激战过后,弹尽粮绝的贺满姑不幸被捕,敌人为了逼问贺龙的下落,竟然将年仅两岁的向轩、五岁的哥哥向楚才和五个月的妹妹向金枝也一同抓了起来。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贺满姑宁死不屈,恼羞成怒的敌人对她施以残酷的凌迟之刑,并在事后将她的头颅悬挂于城门示众,以儆效尤。

年幼的向轩亲眼目睹了母亲惨遭杀害的场景,母亲痛苦的惨叫声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幼小心灵中,成为他一生都无法磨灭的伤痛。

两岁的孩子,被迫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革命的种子也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悄悄萌芽。

命运的残酷并未就此止步,丧心病狂的敌人甚至想将贺满姑的三个孩子也一并杀害,以震慑游击队,并羞辱贺氏家族。

危急关头,贺满姑的大姐贺英挺身而出,想尽办法买通了狱卒,才将三个孩子从牢狱中救了出来。

从此,失去母亲的向轩兄妹三人便跟随贺英一起生活,并亲切地称她为“妈妈”。

贺英对三个孩子视如己出,将他们抚养长大,并教会了向轩如何使用手枪。

在贺英的言传身教下,向轩心中的复仇之火越烧越旺,他渴望为母亲报仇,为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民报仇。

1933年,贺英意外抓获了杀害贺满姑的凶手张恒如。

面对这个不共戴天的仇人,向轩和贺英义愤填膺,当即决定将其枪毙,以慰藉贺满姑的在天之灵。

同年5月,湘鄂西革命进入白热化阶段,肃反运动导致红军减员严重。

由于当地农会叛徒的出卖,贺英的临时住所被敌人包围。

面对强敌,贺英孤军奋战,即使身负重伤,依然顽强抵抗。

七岁的向轩爬到“妈妈”身边想要帮忙,却被贺英一把推开。

她将自己的全部家当——两个金戒指和五个银元——塞给向轩,并嘱咐他:“赶快走,向后山逃,去找你大舅,为我报仇。”

向轩含泪告别了“妈妈”,从后窗跳出,拼命地向后山跑去。

他不知道大舅在哪里,也不知道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险,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找到红军,才能活下去,才能为母亲和“妈妈”报仇。

七岁入伍,踏上长征

七岁的向轩,独自一人在茫茫大山中跋涉。

他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腿被划伤,只觉得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饥饿、疲惫、恐惧,像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幼小的身躯。

然而,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敌人的仇恨,支撑着他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命运之神似乎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个可怜的孩子,在向轩即将昏迷之际,他遇到了表姐夫廖汉生的队伍。

廖汉生正率部前往支援,他们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向轩,并安葬了贺英等烈士。

之后,廖汉生将向轩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大舅——贺龙的身边。

看到满身伤痕的外甥,贺龙心疼不已,他紧紧地搂着向轩,百感交集。

他既为外甥的遭遇感到悲痛,又为他的坚强和勇敢感到骄傲。

就这样,七岁的向轩正式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小鬼”。

他知道,只有加入红军,才能为母亲报仇,才能打倒敌人,才能让更多的人不再遭受苦难。

“红小鬼”是由一群14岁以下的孩子组成的特殊队伍。

之所以叫“红小鬼”,是因为人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在残酷的战争中顽强地活下去,“小鬼”这个称呼也寄托了对他们平安的祝福。

1935年11月,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从家乡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年仅九岁的向轩,毅然决然地跟随大舅的步伐,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的征程。

长征之路,异常艰苦,向轩作为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跟随队伍翻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多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向轩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说道:“长征虽然辛苦,牺牲的人也很多,但是大家都有一种信念,一种必胜的信念,只要走下去,就肯定能胜利的信念。”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红军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1936年,十岁的向轩跟随部队胜利会师陕北。

考虑到他的年龄尚小,贺龙安排他到延安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的革命事业做好准备。

战场上的小英雄

延安的学习时光,让向轩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也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理想,他渴望早日回到战场,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0年,向轩从抗大毕业,主动请缨参加解放战争。

他将自己所学的炮兵专业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在宝鸡、宜川等战役中表现出色。

1948年的陕西荔北战役,成为向轩军旅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我军缺乏重型武器,火力不足。

向轩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巧妙地改造了清朝传统的土炮,使其威力倍增,极大地提升了我军的战斗力。

然而敌人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残酷。

时任西北野战军连长的向轩,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带队冲锋,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敌人的炮火击伤,右眼几乎失明。

战后,经过仔细检查,医生发现向轩身上共有26处伤口,其中一些弹片无法取出,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身体里,如同勋章一般,铭刻着他为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汗水。

当领导向贺龙“请罪”,说没有保护好向轩,让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右眼时,贺老总却平静地回答:“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他们都不怕牺牲,我的孩子也一样,这不怪你。”

这简短的话语,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革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政治部在统计军龄时,将向轩的军龄从1933年他加入红军时开始计算。

他也因此成为官方记录中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一位名副其实的“红小鬼”。

1955年,在中南海举行的授衔仪式上,29岁的向轩被授予中校军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校。

这一刻,是他戎马一生的光辉写照,也是对他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奋斗的最高褒奖。

1960年,向轩晋升为上校,并在成都军区任职。

尽管身居要职,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人民的子弟兵。

有一次,开国中将廖汉生来成都视察工作,回忆起昔日的峥嵘岁月,便想见见向轩。

得知向轩的行政待遇只有16级时,廖汉生感到十分惋惜,想要帮他提升待遇,但向轩却婉言谢绝了廖汉生的好意。

他说道:“像我这样的人,队伍中太多太多了,也有更多的同志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假如我走其他路子贪图享受,那还得了,我认为已经足够了。”

向轩的这番话,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成都军区任职期间,向轩兢兢业业,为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勋章等多项荣誉,这些勋章见证了他为党和人民立下的赫赫战功,也凝聚着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结语

向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

他从一个两岁丧母的孤儿,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

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向轩的故事,也是贺氏家族为革命牺牲奉献的缩影。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贺氏家族共有109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如今,向轩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功勋,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他的故事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吾辈安心离去,此处吾辈守护。”这句话,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缅怀,也是对后辈最好的激励。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