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庸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有了权力……孩子的噩梦开始了

开心果妈妈育儿间 2024-03-21 13:03:15

执笔:彩蛋爸爸

学校里又要春游了,然后照例,彩蛋班上的一个同学不去。

不去,不是因为家里没钱,而是家长不让,觉得这样的春游于孩子而言,没有任何意义。那个孩子沮丧,却也不哭不闹,因为已经习惯了。

这让彩蛋爸爸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视频。

视频中的男孩,他们学校组织郊游,但是父亲却不让男孩去。男孩没有任何吵闹,只是拿着报纸看,一边看一边无声地哭泣。

最终,父亲看着实在是于心不忍,便同意他去。

只是,明明孩子可以开开心心地去,却因为父亲中间的阻挠,让孩子郊游的快乐被泪水给冲淡了,孩子现在去与不去的差别,也已经没那么大了。

01 当平庸的父母,开始在孩子身上有了权力

说到父母对儿童心理的不理解,第一反应,或许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五猖会》的散文,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是他们那里的一个节日。

就鲁迅先生所描绘的,五猖会非常热闹非凡,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去凑热闹,鲁迅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就在鲁迅想要去看五猖会的时候,却被父亲强迫着背诵《鉴略》。

这时候,五猖会是否有意思,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沉重感,深刻地压在了鲁迅先生的记忆中。

他有这样描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对于父亲而言,他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让鲁迅背书?

或许是父亲想要让他牢记那些文字,想要让他知道付出努力后达成目标,而发自内心的开心。

父亲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的心里装着的却是快乐,他不明白:去五猖会和背书,为什么会起冲突?

鲁迅先生出生于一个从小康到困顿的封建家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则。

其实对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家长,又比那些封建家长好到哪里去?

因为自己的平庸,一事无成的自己第一次在孩子身上体验到了权力的滋味,便开始“控制”孩子,便觉得“扫孩子兴”是对孩子的历练。

你是这样的家长吗?

02 孩子的不幸,往往从父母的“控制”与“扫兴”开始

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幸运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这样的话。

那不妨来看一下这位网友很平常的一个经历。

事情很简单,就是小时候想要一件嫩绿色的棉袄,但是妈妈因为贵没给买,爸爸想给买再去已经没有了。

长大后,这位网友就总觉得绿色的衣服,是最好看的,然后还没了一件嫩绿色的羽绒服。

“嫩绿色”就成为这位网友的执念,长大后,也在消费小时候的自己。

虽然能够理解这位妈妈的做法,毕竟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但是,孩子很少提要求,满足一次,又何妨?

有些满足,真的能让自己开心一辈子。

有时候,孩子的不幸,真的是从父母的“控制”与“扫兴”开始的。

比如,说好了要出去旅游,因为孩子没考好,就取消了,然后再配上一句:“你没考好,配出去玩儿吗?”

只是,不出去玩,就能考好了吗?

玩的时候好好玩,考试没考好,再专门找时间分析原因,不好吗?

比如,孩子很开心地和你分享,自己这次考试进步了2个名次,但是你非要杠上一句:“才2个名次,你看XXX,直接第一名了!”

只是,打击了孩子,真的会让孩子有更足的学习劲儿吗?

鼓励一下孩子,找到进步的原因,找到可以进步更多的方法,让孩子有方法地学习,不好吗?

比如,周末同学过生日,邀请了孩子去聚餐,你非要设置个阻碍:“作业完成了,才可以去!”

只是,周六一天根本完不成,周日还有时间写作业,为什么非要强孩子所难?

和孩子规划好周末的学习,不被一次聚餐影响,不好吗?

所以,不要怪孩子不愿意和你说话,不要怪孩子青春期叛逆太严重,也不要觉得自己养出了一个白眼狼,一切,都诱因可循。

毕竟,很多孩子的不幸,其实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教育。

03 父母,应该是孩子内心的力量,而非内耗

在评论区,也看到有的网友觉得:孩子不该随意满足。

因为什么都满足,然后孩子长大了,反而不快乐,甚至抑郁。

其实,这就和前面所说的,处在了两个极端:一个是连合理的都不愿意满足,一个是连不合理的都给满足了。

两个极端之下,父母都无法成为孩子内心的力量,反而会成为孩子内耗的原因。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说开头所说的春游。

有的家长,直接不让孩子来参加春游,班上甚至只有这1个孩子不被父母允许;

有的孩子春游的时候,要求带手机、带最新款的玩具、买一套很贵的春游衣服等等,各种要求父母都一一满足。

这边是两个极端。

前者,孩子的内耗在于:自己不配春游,长大后极有可能非常渴望又害怕这样的活动;

后者,孩子的内耗在于:要求已经远超出春游的目的,无限被父母满足,孩子内心却也无限不满足,因为他想要会更多。

作为父母,要做到不扫兴、不做控制性父母,那么我们得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不能习惯性地用条件作为前提,才去答应孩子,我们应该重在支持和引导;

其次,我们无法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这时候我们应该真实地和孩子说明情况,让他知道他自己是值得的、是被爱的,想要什么不是用眼泪来换取的,孩子才能做到“内心有数”;

最后,孩子的合理需求,我们尽量满足。

孩子只有内心富足,才能创造幸福!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