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海中,一直不缺乏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先是早在10年前就布局汽车业务的苹果,依托于苹果手机产业链的强大基础和技术,本来外界对其充满信心,最终以失败告终,全面转向手机AI;还有乐视的CEO贾跃亭成立的法拉第未来公司,曾在去年上市交付首款车型FF91,但最终也“难产了”;包括壕掷1100亿造车的恒大汽车,当然结果大家更是有目共睹。
而小米的雷军,仅凭100亿投资,便成功打造出热销的小米SU7,工厂一年15万辆的产能竟在一天之内便告罄,对比恒大的销量,如果按照数字来计算,恒大旗下的恒驰汽车每卖掉一辆车就要花费出去几百万,那么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是小米取得了成功,反而其他几家公司的命运如此“不堪”,难道真的是"钱多也买不来成功"吗?
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技术问题,绝对是因为汽车的技术不行,当然这是一大因素,但是要知道现如今小米的三电都无法做到自主生产,可这几家企业之中却有能做到三电自主生产的车企,如果真的要把原因全都归结于这一点,那显然是不太好解释的。
首先,不妨先让我们深入解读小米的造车雄心,“小米”,这个在手机行业独树一帜的名字,曾吸引了无数粉丝为之倾心,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自然深知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因此在设计汽车时,能够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使得小米汽车更加贴近市场,更加符合用户的期待。
其次从小米首款车型SU7的宣布造车到成功上市,仅仅只过了3年的时间,就连雷军自己也表示:从技术发布会到正式发布会,只有3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算快的。三年时间造车,还不是代工模式,自建小米工厂,需要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几乎是从零开始。刚开始的第一年,我们能看到雷军到处去走访车企,再到小米SU7量产,可见雷军决策和执行能力,更看出了雷军造车的决心。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雷军在小米SU7发布会最后,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小米能够这么快到来,特别要感谢北京方面的支持,如果没有,想要在三年内把造车工作搞定,简直不可思议。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雷军的人际关系,真的是很硬,硬到是你我很难想象的,这也成了小米三年成功造车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小米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这使得小米能够利用其在手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快速切入汽车制造领域。并且小米还擅长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小米汽车在上市之初就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并且自小米SU7发布后,小米汽车的热搜就没断过,这就是小米营销的威力。
反观其他失败的例子,就拿恒大旗下的恒驰汽车为例,许家印老板豪气冲天,3年时间投入了1000亿元,打造了恒驰汽车,先是收购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再与卡耐新能源、英国Protean公司、德国Hofer、德国FEV集团等多家公司合作,一口气发布了6款车,覆盖了轿车、SUV、MPV等,从A到D所有级别,其中恒驰5预售了近4万辆,但只交付了1000辆左右。
而大家都知道,汽车行业因研发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对资金的需求极大。单靠砸钱,没有技术沉淀和市场策略,是不可能成功的。曾有很多博主分析:恒大造车似乎不追求所谓的技术与创新,这不过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初衷就是为了给恒大地产输血,本质上是借新能源的热度吸引资金,炒作股价,然后填补地产的财务窟窿。
并且小米虽然也有一些汽车零部件是买来的,但大多数都是自主研制的,特别是针对汽车的设计,都是自己动手的,这一点从原型车就能看出来,小米的确是花大力气去搞研发的;而恒驰别看三电都是基本自主,可他的自主大多数不是研发出来的,而是靠着“买买买”买来的。
买来的东西,虽然,短时间内能够让恒驰汽车迅速完成研发和生产工作,节约了大量时间,可他们却把这么多钱都砸去做研发后,结果就是恒大汽车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一旦到了危机,这样的企业是很难扛得住的,没有后续输血的恒驰汽车立马就不行了。而小米造车,不只是把钱砸出去,更多的是砸在技术上,团队强大到3400名工程师,来自国内外的技术专家也有上千名,自研的V6s电机转速能达21000转,连特斯拉都得甘拜下风。
总的来说,造车这件事,真不是个简简单单堆钱就能成功的,得有眼光,得有策略,更得有那么点天时地利人和,几家跨界车企也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方面,是雷军凭借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稳健的步伐,让小米SU7成了大红大紫的明星产品;另一方面,则是恒大汽车的惨淡收场,提醒着人们:在商海中航行,不是有了钱就能一帆风顺。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不妨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