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大决战,最终以国民党军的败北而告结束,胜利者自然总结有胜利的经验,失败者自然也总结有失败的教训。但国民党方面,除了当事人刘峙“系统”地总结过甩锅的教训“十三条”之外,并没有人长篇累牍地认真总结过,即便是“实诚人”杜聿明、“顽固派”黄维、“顽石”文强等亲历者,也多是把责任推卸给蒋介石和南京国防部的,最多再夸大一下国防部里的“坏人”捣乱,并没有扯出自己的“花花肠子”来,因而,他们总结的所谓教训,实在太片面了些。
笔者近百万字的长文《徐蚌之败》已经杀青,写作过程中,甄别参阅了大量国民党原高级将领的回忆文章,从中不难看出,他们这些人,说起死搬教条的军事理论及引用起《孙子兵法》来,几乎是“头头是道”,但他们却只说出了军事上“打败仗”的“道”,而不是真正的失败之“道”。
笔者觉得,他们的“徐蚌会战”之所以失败,是不得不败的,而共产党、解放军的胜利,是“天之道”。
其一、失民心者失天下。程潜说得好,蒋介石失了民心,而民心全部跑到延安那边去了。蒋介石对于民心的见解,甚至不如一个“狗特务”,陈诚手下的一个特务叫阮成章,在抗战胜利后接收武汉时,曾经给陈诚上书,说过这样一句话:“国民党接收了地盘,却没有接收到人心。”不仅高级将领大发接收财,就连新一军这样的王牌军,接收广州之后,也被老百姓称之为“新日军”了。在“失民心”方面,最直接的表现便是:
1、政治迫害,不唯对共产党人,就连各民主党派、社会名流、青年学生,乃至于普通民众,对政府稍有不满,即予以残酷之迫害。仅举两例,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被蒋介石杀掉了;蒋介石、陈诚手下的大将樊崧甫,最后自己抱着被褥,住进了国民党的监狱,等待解放。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2、役政,国民党政府的役政,经历了八年全面抗战之后,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征兵的速度已经赶不上死亡、逃跑的速度,甚至未到战场以先,已经死、伤、逃过半了。蒋介石杀了役政署长程泽润,亦无济于事。到了解放军战争后期,派丁、卖丁、抓丁、虐丁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了,这样的士兵上了战场,除了当炮灰之外,便是在督战队的机枪威逼下作战了,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3、粮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民党政府的粮政,在解放战争期间,同样坏到了极点,从开始的征收,到用“代金券(打白条)”征购、征借,到了后期的抢购,或者直接从老百姓、粮商手中抢夺粮食,这样的部队,老百姓会帮助他们吗?
4、视人民生命财产如粪土,国民党的部队过后,可谓是如同蝗虫过境,灾难毕至,仅举一例,新一军在辽阳地区修建了一个大型的训练基地,数十公里之内,变成了“无民区”,当地百姓在自己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就被征用的土地上,为国民党军修建各类设施,连喝的水,都是要自带的,更不要说“工钱”了,其行为不是“新日军”又是什么?
其二、蒋介石打不起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已经支撑不起战争的消耗了。笔者不是经济学者,手中也没有详实的例子,仅举几个实例以说明之。
1、长春被围之后,蒋介石内心里想舍弃长春,让郑洞国突围,十万大军,被歼灭也就被歼灭了,蒋介石不想再背空投经费这个包袱。据郭汝瑰等人回忆,当时支付给陈纳德航空公司的各类空运、空投费用,已经占到当年军费开支的一半了。
2、法币、金元券相继贬值而为废纸,是不争的事实,济南被围之前,蒋介石“大方”地送给王耀武四飞机票子,让他就地购买军粮,没有想到的是,没几天法币就被金元券代替了。
3、淮海战役后期,联勤仓库所存的粮弹,已经见底了,不得不长途从重庆运回抗战时期储存的弹药了,可投下去之后,却又发生了和“先进”的美械装备不配套的笑话来。
其三、战略制定有问题,就淮海战役而言,前后曾有三次大的战略制定,大致流产的过程是:
1、杜聿明“佯攻济宁、实攻济南”战略,在1948年10月15日,正准备实施时,却被蒋介石毫无厘头地给“叫停”了。多年之后,杜聿明等人对此,亦耿耿于怀,殊不知,是蒋介石不愿意让他们“主动进攻”、触墙而亡的。
2、何应钦“淮河战略”,因为白崇禧的出尔反尔及蒋介石的信心不足,失去了撤退良机,最后无果而终。
3、蒋介石、顾祝同、刘峙的“徐蚌会战”,又因为上下的迟钝,而被粟裕抱着了黄百韬这条“胳膊”,又虚晃一拳,打向了徐州刘峙的胸口,并迫使其向着失败,一步步走去。
其四、战术上的争执,使得国民党军一步一个坑地跳下去,说起来如同演绎好的故事。黄百韬等44军两天时间,最后落了个“三个没想到”;刘峙为保徐州安危提前撤回了李弥的第13兵团,断了对黄百韬第7兵团的接应;又调回孙元良的第16兵团,把宿县这个战略要地白白送给了解放军;蒋介石三令五申让刘峙救援黄百韬第7兵团,刘峙软磨硬泡地不去执行;等杜聿明到徐州时,黄花菜已经凉了一大半。
黄百韬第7兵团完蛋了,又想起打通津浦路,收复宿县;没想到南北攻击不利之时,蒋介石又命令黄维的第12兵团,一头扎进了解放军预设好的口袋阵;围了一个黄维,还不让他突围,而是让他固守,以牵制解放军,掩护杜聿明集团撤退徐州;没过两天,杜聿明的“撤而不打”计划,又变成了蒋介石的“撤出来再打”;最终,被围的黄维完了,救援不成而又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也完了。
整个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不是被围,就是在走向包围圈的路上;不是被救援,就是在救援他人的路上;不是被歼灭,就是在走向歼灭的路上。
其五、电影《大决战》中,蒋介石所说的那句“霸气”的台词“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是值得推敲的,他的“80万”雄兵,是算出来的,而不是实数,具体水分有多大,商人唐志华曾经给刘峙算过一笔账,有关这一点,在唐志华的回忆录里记载的很详实,笔者亦把他写进《徐蚌之败-商人算兵》一章中,这里就不再赘述了。